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
——体方法师讲
今天讲般若经,要建立的就是般若的正见内容,我们从这里就知道,这个有多重要!一般人不知道啊:我们到哪里去做功德,去布施,把自己的戒守得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不见得!戒能够增上定,定能增上般若,而不一定是“等于”哦,这一定要明白!“增上”就是有帮助,持戒、布施都有它功德、福德,但是不等于般若慧。修慧有修慧的次第内容,所以解脱道,开般若智慧是第一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不是只有前面的布施、持戒,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啊!但并不是叫你不要布施,不要持戒哦,是说布施、持戒一定要般若来作为引导,一定要加上般若智慧时,它的功效才能真正达到生死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学到缘起的正见,没有般若为导的话,只能感得人天善报,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哦!而不是叫你不要作,不是叫你不要布施,不要持戒,有般若为导,还是要有前五度让我们去实践,这个就是相依相缘、相辅相成。只有智慧,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动,那就变成狂慧,那是没有用的。所以六度是要前后配合的:缺少般若你不能解脱;缺少前五度,你也不能成就般若的菩萨行的内容,也没有办法积聚成佛的资粮,所以六度要平衡,是相依相缘的。
那么,声闻的行者是解脱了生死,但是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他是悟到无常无我,无我就是般若慧,但是这个般若由于缺少大悲,所以不够圆满。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菩萨不但得了解脱的空慧,他还有大悲心,还有大悲行,所以依空慧得解脱,而即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佛果。所以成佛,当然是走菩萨道,这个不是只有解脱道。依大悲为本的无所得,怎么样才是无所得?如果没有空慧,能不能做到无所得?一定会有所得的啦!所以真正的空慧,就是依无所得而为方便,这样去策导万行,利益众生,才能够不退转无怨。如果还有一点点执着,还有一点点实有的感觉,这个菩萨行要走下去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空慧非常重要!不是真正的空慧,就不可能无所得,那既然不能无所得,你要去利益众生,是一定会退转的:众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每一个都要如你的愿,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只有以无所得的般若空慧才能在万行中不退转,也在万行的因华(花)上,庄严无上佛果,就在这里积集了成佛的资粮,未来才能真正的成就而得佛果。所以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真正的般若就是了达诸法实相的智慧,所以一定要通达法性空,了达一切法无自性,万法本自空寂,这样才能摄导所修的菩萨大行,才能达到真正成佛。
这两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什么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都已经解脱生死了,而所共证的、体会的都是这个般若,所以叫做三乘所共,在这个角度是一样的。就是说,在自利的方面,不管声闻学者、辟支佛或者是菩萨,自己要真正解脱生死,非证入这个般若不可,这三乘圣者的解脱都一样的都是证入这个般若。但是,如果要导万行入智海这一方面,只有菩萨的般若的不共妙用。只有大悲心才能导六度万行以入智海,所以,般若道跟菩萨道不同就在这里:般若道是三乘共证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才有。解脱自利的部分三乘是一样的,叫三乘所共;要度尽众生的只有菩萨道,只有菩萨才有,这个不一样(不共)就在这里。再总结一下般若的用途:第一先用来自利,先自己能够悟入一切法的法性空寂的真实相,而达到解脱的目的;然后应用这个般若为方便来引导众生,庄严佛果。所以这个般若的作用第一是可以自利,第二可以利他。
【(四)、般若属谁? 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于三乘圣者。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于三乘。所以经中说:「欲学声闻地,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但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菩萨。如本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不过,佛说般若,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
解脱生死是三乘圣者所共的,所以这里就说,你要学声闻地,学辟支佛,学菩萨都是学般若波罗蜜。但是,佛陀讲般若波罗蜜经时,他的真正目的是要教化菩萨。讲般若经典时是对菩萨众讲的,也是属于对一般的大众而讲的,但是虽然是教化菩萨,也密化二乘。因为佛陀不管走到哪里说法,很多弟子都跟在旁边听。即使今天讲的经,表面上是对大家讲,是为了度化菩萨的大众,而其实骨子里密化声闻、二乘人。 如本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虽然今天是对菩萨讲,但是他有密化二乘人的功效,他们在旁边听这个大乘佛法,久久熏习慢慢就会成熟了,等他成熟时,就可以宣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从而回心向大。他的目的也是把小乘的声闻慢慢地转化成为大乘,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般若经典是通于三教的,是通于三乘的,但是真正的目的是在菩萨这一边。
【从前,成论大乘师说:般若是通教不够深刻;唯识大乘师说:般若但为菩萨不够普遍。总之,照他们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般若甚深,诸多留难’!哪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正中!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
导师在这里是批评过去的成论和唯识,过去的这些论师的观念,有时在他们的判教里面,认为般若是藏、通、别、圆的通教,这样还不够深,没有到圆教的程度;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般若只为菩萨,它还没有普遍,没有为一切众生,为一切的三乘圣者都讲。照他们这样看来般若是不究竟的,“通”也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诸多留难啊!导师说,你们批评般若不够深,不够普遍,其实是你们的认识根本不够而引起的“诸多留难”哪!哪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正中!哪里知道真正的般若其实是三教共有的,都通的。只是你不明白它的既深广而无碍,它如日正中,就好象中午时的日光正普照一切一样。这所以般若於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真正的大乘经(摩诃就是大)就是般若,一般的论师们如果不明白、不清楚、不够透的话,就会有多多的批评留难。
【般若属于菩萨,为什么不属于佛?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终说,如来当然也有般若。不过,佛说般若,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 ,策导万行。般若‘以行为宗’,所以与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侧重果德而擬议圆融者不同。】
般若“以行为宗”,“行”就是实践――度生,利益众生的菩萨道是在我们的行为,在我们利生的这个修行的过程中。“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这是在讲唯识学,它注意的是一切法相,严密地从境相上、理论上分析这一切法是属于什么。但是般若是以行为宗的,是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实践的,这与唯识家的境相严密分析是不同的。 “侧重果德而擬议圆融者”,这是在讲真常系的思想:他们都要最高的佛果作为他的最高原则,而把一切法浓缩在一起,以为很圆融,讲最高的境界。导师指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哦!真正的般若是在策导万行,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以行为宗的!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不是在分析理论,是开发我们的实相慧,就是建立般若空慧。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生命过程中,去行,去修,去利益众生行六度万行,在这个实践中去体悟的。与侧重事相的分析,或者用一个最高佛果的这个德行来作为我们的标准都不同。在最高中,你怎么做得到?怎么去体会呢?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真正的般若是在实践哦!般若是属于菩萨的,菩萨重在利他,导万行入智海,修行的是六度万行,只有菩萨在这一方面,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大用。
两种智慧--拙慧与巧慧
【三,波罗蜜: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到彼岸,是说修行而能从此到彼,不是说已经到了。所以,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称为波罗蜜。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唯是般若,其它都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的策导,布施等既不成为波罗蜜了。声闻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馨岸,为什么不名波罗蜜?因为波罗蜜又有‘事究竟’的意义,所以要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为波罗蜜。声闻的三无漏学,不能究竟,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注意听!这里很重要!“到彼岸”不是我从这里已经到了那里,而是从这里到那里这个过程中的行法。大乘佛法里面有十波罗蜜的讲法,也有六波罗蜜的讲法,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只有般若才是真正的波罗蜜,其它只是假名施设而已,不是真正的波罗蜜,由于跟波罗蜜有关,所以也把它讲成是波罗蜜。但是在六度万行中,如果没有般若空慧来策导,前面的布施等五度等就不能成为波罗蜜了。比如什么叫布施的三轮体空?没有一个布施的我,没有受我布施的人,也没有我布施的实有东西,这就是讲三轮都是空的意思――作者(施者)、受施者、物,这都是无实性的。般若空慧才体会得到这个空,因为缘起故!布施的我是缘起,受施者也是缘起,布施的物也是缘起,皆无实性。当你体会到这样的布施,三轮都是空无实性的,就不会执着,不会产生实有感,不会在那个所谓的果(功德)而产生更多的执着。所以,布施如果没有般若为导就会执着在有为相上,变成有为法,那就只能产生善报福报而不能解脱。但是如果有了般若空慧就能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才叫做波罗蜜。因为布施而达到一切法空――无我,所以就解脱了。没有般若波罗蜜,没有空慧策导,布施就不能成为波罗蜜,而只能成为福德善报。
“事究竟”,也就是一切的事事物物,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圆满,都要究竟。要究竟诸法实相,就是要圆满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法,就叫事究竟。如果我们自己成就了,没有发悲心,不能去利益众生,不能行六度,这样在事相上还不够圆满,就不叫事究竟,所以波罗蜜还有事究竟的这层意义。一般的声闻是解脱生死了,但还不够圆满,所以声闻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不能究竟,因而不名为波罗蜜。从这里就知道,在修菩萨道的圆满的过程里,波罗蜜就是在讲从此到彼的这个行相,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着手,这里很重要,大家要注意!
【四、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会散失的作用。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把他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如线的贯华不散一样,所以名为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尽,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於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二)、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著的《金刚经论》说:(一)、如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细牢的——‘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无著并没有金刚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佛陀的时代,他看到什么因缘,什么对象,就说什么样的法。后来这些弟子们在结集时,才把所有说过的这些教法编集起来,就象用线贯穿一样,才能流传,这个就比喻好象用线把花穿起来一样,所以叫经,让它不会散失。
关于本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名有两系解说不同,重点就是唯识与中观:玄奘他们的讲法,把般若当作能断除烦恼的智慧,金刚就是认为它所断的烦恼。也就是说,烦恼非常的深细难断如金刚,但是般若能断它,所以,般若代表智慧,而金刚代表烦恼。而鸠摩罗什把金刚比喻成般若,金刚本身非常利、明、快,而般若有这个功效,所以般若就是金刚的意思。但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用羊角可以把金刚钻打坏,这种是能坏的,还有一种是不会坏的。
无著是唯识系的大论师(无著与世亲是兄弟),在无著菩萨写的《金刚经论》里,没有把烦恼比作金刚的这个比喻。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这一点可能不太正确,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般若有两类:一、拙慧:这是偏於事相的分析,这是杂染的,这是清净的;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妄执,才能证得真净。这如冶金的,要炼去渣滓,方能得纯净的黄金。二、巧慧,这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不失’。如有神通的,点石可以成全。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法法即实相,从没有减什么增什么。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这个般若的比喻很重要!一定要明白大乘佛法对于般若的比喻——拙慧和巧慧。拙慧的意思是指都注重在事相上,以为有个杂染的,有个清净的,要去掉杂染才能够恢复清净,要灭除某某事相、某某东西,象烦恼贪瞋痴种种的颠倒。要破除一切的的杂染妄相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这个观念,就好象黄金还在矿里面,把它炼到去除了沙石渣,炼到纯净的时候变成纯黄金一样,这个叫拙慧,很笨拙,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而巧慧呢,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不失”。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这里很重要!大乘真正的深观般若慧,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在南极或北极都是冰天雪地,要喝水就要把冰凿开,但有的冰很厚几十尺,那很伤脑筋的。如果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冰就是水,把冰融化就是水了,何必还要凿开这个冰?那好深好难才取到这个水来用啊,其实冰的本身就是水。这个意义很重要!今天学了般若缘起空慧呀,明白了以后,尤其对在世俗里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在这里谈这个拙慧与巧慧的问题?过去传统的佛法或者一般的理论,说到修行就要去掉杂染,去掉污秽,去掉不净,我们才能清净。认为我们有一个杂染的污秽的心,去掉以后就能够显出一个真心,真心被那个污染的心盖住了。我们大概有两个心,去掉那个肮脏的、颠倒的,就会显出这个真正的真心来,才能够证菩提。但是真正的般若的空慧巧慧是什么?烦恼即菩提!注意听哦!烦恼是不用断,不用去的哦,这一点你们要明白。这个凿冰取水与冰即是水的比喻非常好,巧慧和拙慧的不同就在这里!
你们说,今天要修行,我们有无始以来的业障、烦恼、颠倒,那个业好像有须弥山那么多,乌压压的,连光线都看不到,我们怎么修?那我如果问你:它有多少?住在哪里?不知道。烦恼是怎么起来的?不知道。那怎么去烦恼业力?我们每天不是都在说要去烦恼,去杂染,要修行,要证菩提吗?其实菩提(解)和烦恼(缚)是两件事: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有菩提就没有烦恼,两个仇人二件事,这个是不能共同存在的东西。同时存在即相违,前后存在又不相及。
但是从巧慧来说:冰就是水。这个道理为什么能成立呢?因为从般若的空慧,从缘起的正见,从深观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比如说:讲到观照、观察,我们要去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在哪里?有多少?叫你们观察,没有一个观察到它住在哪里?不知道它有多少?只知道“我们的业很深很重,无始以来的那个业不得了,如须弥山”。真的吗?它是怎么样形成的?住在哪里?有多少?你都不知道。那我请问你:怎样去掉我们的业?比如讲,你们过去修到现在,不管你们修几年,你们原来一共有多少业?修去了多少?现在还剩下多少?你们知道吗?我想没有一个人知道的。我请问你,那怎么修?我一共有多个业?不知道。我已经修行了多久,去掉了多少?不知道。剩下多少?不知道。我请问你:如果业是真的话,你们到底在怎么样修行?
所以我常常讲;我们一般讲修行,都讲对治。我有烦恼,我有痛苦,我有什么障碍,我有什么东西,我要怎样去对治。我请问你,好比刑事案有小偷或犯法的人,如果不知道小偷是谁,有多少,他有什么装备,住, 在哪里?那你怎么抓?你总不能每天在大街小巷喊:“我要抓犯人,你们哪一个是犯人”?那是抓不到的。回过头来,我再请问你:我们修行怎么修?要修掉什么东西?它住在哪里?它有多少?我们都不知道啊!所以我常常讲一句很不客气的话,我们都说在修行,其实真的是在修行吗?我们都在断烦恼,但是明白原来一共是多少?断了多少?剩下多少?都不知道。我讲一句不客气的话,是不是在打糊涂仗啊?从军事兵法来讲,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那我请问你:既不知已,又不知彼,修行怎么修?知己,就是知道我这个人有什么能耐;知彼就是我知道它的烦恼在哪里,有多少嘛。可是如果都不知道,那我请问你:每天到底在修什么?怎么样才叫修行?每天只会崇拜啊,只会迷信,只会靠他力,只会在那里糊里糊涂地的当哈巴狗,寄托来生。我请问你:这个叫修行吗?注意呀,我今天讲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每天都在讲修行,到底在修什么行?没有一个知道,从头到尾都在打糊涂仗!不相信你们反省一下:你们修了多少?去掉多少?剩下多少?都不知道。怎么办呢?我等哪一天修到了,才知道。那我请问你:今天你要去一个地方,如果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中间要坐什么车,过几个站,这一些都不知道,那要怎么去?这不可能嘛!修行也是一样啊!我们要修掉什么?不知道。我们要去掉什么?不知道。我有多少?不知道。然后剩下多少?不知道。我还要用多久去修行?还是不知道。这不是糊里糊涂是什么?什么叫修行啊?这个不叫修行,没有智慧啊!这个叫无明!与无明相应的修行永远是无明哦!注意听哦!我讲这些话不是戏论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啊!听懂了的人就要反省:我们今天根据什么而修行?有没有真正的正见?有没有观照的方法?有没有在我们的身心中找出真正烦恼、颠倒生死的根本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没有,怎么对治?怎么修行?
其实这里是有巧慧的:今天上课讲般若经,那么这个般若到底是什么呢?有这个般若就能发觉诸法实相啊!知道什么是烦恼,知道是什么原因而起的,怎样起,怎样灭,它有多少,能断不能断,能除不能除,一目了然的把它看穿,这个叫做般若的空慧,就是实相的智慧,今天要学的就是这个。这是一个根本的东西,根本的法就在这里,这个能解决了,所有的法都解决,所有的障碍都解决,解脱就在这里。注意听哦!今天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是要加强你们的信心,明白我们过去的修行是盲目的,不是真的在修行,因为没有正见故,没有般若故,所以今天讲《金刚经》,就是开发这个智慧,没有这个智慧,只能盲修瞎练而已。这句话不是戏论,是真的。
这个巧慧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一切法的本性包括色心二法,心灵作用叫心法(受、想、行、识),这一切法都要去观察。重点尤其是在心法: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的烦恼、障碍、贪瞋痴,都要把它“看”清楚,这个看清楚就是观察它有没有实性,它住在哪里?烦恼也是缘起的,也是有因有缘才促成的。十二支缘起里讲我们的从名色到六入,从六入到触,然后才产生受。我们有没有发觉这个过程?眼触色,产生识,就起了苦受,乐受(耳闻声产生的受也是一样),这个因缘的过程一定要明白,注意听哦!缘起的就是空,所以如何去观察烦恼业力(烦恼也是一切法的法)的无实性,也就是了解它的空性,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从缘起的角度去看,一切法都是“法法缘起,念念不住”,哪里有少法可得?这就是诸法的实相。但是我们都执着在实有,注意听!就在这里哦!烦恼到底有没有实性?我们都以为它是实有的,却没有办法了解它有多少。所以,如果了解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还要什么东西去破?
现在讲一个公案,也许大家比较快领会:二祖参达摩说:我的心不安。达摩说:将心拿来,我为你安。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为汝安心竞。这个公案是在讲什么?要体会哦!如果心是实有可得的,那就可以去动摇、变化以及有安不安的问题。如果心不可得,那我请问你:烦恼可得吗?所以为什么要直从一切法(包括色心二法)去体悟它的实相?实相是什么?缘起空啊!要注意无实性,所以这个巧慧就是巧妙的智慧哦!大乘的空慧就在这里哦!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观察它,一切法当体即空。所以诸法的实相是本自寂灭,就是寂灭性,注意听哦!如果了解诸法的无实性,那么又有什么法可得!所以叫不坏不失。般若心经讲,“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就是站在诸法空相空性上而说的。要知道诸法空性,就要从缘起无实性下手,破除了实有感自性见,这个巧慧者的深观是法法都性空本净,哪里污染得了!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法法即实相,从没有减什么增什么,这个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所以,真正的金刚般若就是大乘空慧,一定要明白哦!
你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个真正的深观慧观,如何解脱?我们说“烦恼无边”,既然无边还能怎么度?无边就度不了;烦恼本空就能度!为什么?连度都不用度,法法本净,不增不减,要注意!但是坦白讲,这个讲起来很容易,听起来很欢喜,要悟入却不容易,但是不是不可能哦!注意听!我一直强调: “缘起”这两个字,值得用你们一生的生命和所有的财产投进去把它搞清楚都值得!我讲这句话是绝对负责的,真的啦!“缘起”,看起来只是两个字而已,但是它却代表了整个佛法的真正精神意义所在。你不要看轻这两个两个字,佛陀曾经呵斥阿难:你不要以为它很简单,缘起是甚深复甚深!这两个字你把它好好研究,把它搞透了,就解脱了。这哪是我们人间的寿命财产什么东西能够比拟的!所以这个金刚般若非常重要,它是唯一的解脱之路啊!
金刚经的宗要--离相无住
【般若为大乘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成为波罗蜜。然而,般若也需要众行的庄严,如没有众行助成,般若也即等于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为波罗蜜。所以,般若为菩萨行的宗主,而又离不了万行。龙树菩萨因此说:说般若波罗蜜,即等于说六波罗蜜。】
般若是眼目,能使前五度真正成为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的引导,前五度如盲。但是,如果没有前五度的庄严(众行助成),般若也等于是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为波罗蜜了。不要以为我有了般若空慧,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在家里就很自在。大乘与二乘的不同,是因为大乘有大悲心来助成六度万行,成就成佛的资粮。如果没有前五度作为我们的助行,那就会变成偏慧偏智(偏真智),与二乘人的自了是一样的, 这个是不圆满,不叫波罗蜜。
有些人学了缘起,学了一些空慧,就自以为可以了,没问题了,什么事都不闻不问,不去做了,自以为解脱了,这就变成狂慧,那不是真的解脱。真正解脱了的人是无我无私的,他不再有自己了,不会再自私了,绝对不会不去关怀一切众生,反而很积极地去利他,从事一切的六度,去圆满成佛的资粮。所以,那些人以为自己没事了:“反正一切都没有么,一切都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吗”?我告诉你: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讲万法没有实性,“因为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所以万法才能缘起,因果事相才能成立。空,是在成立一切万法的因缘事相,注意听!因果才能成立唷!绝不是空了,什么都不要了。空,就是告诉你无实性(固定性),正因为众生没有固定性,他才能成佛,才能透过般若的观照,透过前五度的万行去实践,而真正地证入诸法实相,那个是真正的证入,才能真正的解脱哦!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为空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就断灭了,这个就是和唯物论的观念是一样的,唯物论是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它叫无神论。佛法也是无神论,但是佛法的无神论与唯物的无神论不一样,只是讲没有主宰(神),没有自体,但是因果却是宛然的。一切的行业是不失的,这样就成立了因果,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无自性的,才能成立一切因果事相的生死流转轮回,业因业果才能成立,这与断灭刚好是相反的,不是空了什么都没有,一定要明白呀!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什么都不要了,五度也不去行践了,“我只要最重要的般若,有般若有就好了”,这就错了。
导师说,般若也需要众行的庄严,如果没有众行助成,般若就等于二乘的偏真智,不成为其波罗蜜。所以般若为菩萨行的宗主,而又离不了万行。般若虽然是最主要的宗要,但是绝对不能离开前五度的万行。龙树菩萨也因此说,说般若波罗蜜,即等于说六般若波罗蜜。其实能成就真正的般若波罗蜜,是要涵盖了前面的五度,才是真的般若波罗蜜,不是离开前五度,能成就另外一个单独的般若波罗蜜,一定要明白啊!
当你真的明白了,我相信你的生命会转化,会得到大受用,你会肯定,会自在。但是如果你没有明白这一点时,我希望你能够反省:我们有没有真正的下功夫?有没有真正地去探讨如实的知见?今天学法不是为别人,是因为自己有烦恼痛苦,有生死疑惑,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别人修的,不是为了跟人家争论,表示我伟大比你强。修行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的苦恼:生活为什么不自在?为什么不能解决对生死的无知和恐惧?你要为自己负责。如果你达不到自在解脱,表示你对这个法的体证还不够,就要反省、忏悔、用心探讨,要如实地去深入,不要再应付自己了,不是听一听法就能解决的,那是不彻底不受用的。
我们要想办法如何能达到真正解决问题,如果知见还不透,就要如何亲近善友,能够把我的知见增加到让我明白;如果知见明白了,但是做不到,那就更要反省了,那是修行的实践不够,就要如何去实践,而能保证生死问题的解决。这是我对大家的期望与鼓励,不要听听就过去了。听听过去了,还是一无所得。这个法非常重要,真的能帮助我们解脱,如果哼哼哈哈地过去了,那还是入宝山而空手回啊!能体证的很好,发发心,为佛法,为众生付出一点,好好把这个法弘扬出去;不能体证的,要发心猛勇精进用功,把这个法学透,一定要受用!我能给各位肯定的是:你只要愿意学这个法,只要你真的在用心,确实每一个人都能解脱,都能受用,它是平等的,这一点我很肯定!观念的修正,到实践的清净,确实要靠我们自己生命去体证,还要去行。“行”很重要哦!我们都在自私里面,在我执里面,我执就是“私”啊!破我执不是理论,为什么要大乘的六度?六度就是实践,你真正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具足了你就解脱了,那个就是实践的过程。所以,真正的六度的波罗蜜,其实,般若波罗蜜就是涵盖了前五度,才是真的般若波罗蜜。不是离开前五度,另外有一个单独的般若波罗蜜,一定要明白啊!
【发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以菩萨修行的次第方便,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究竟彼岸——无上菩提,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文句安布,诠表这甚深法门,所以又称之为经。】
发了菩提心成就佛道的人,如果能够与真正的般若金刚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也就是一切法的空寂性(空寂相)以后,才能够修六度万行。从次第的这个方便去利他,去广度一切众生,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解脱――无上菩提。这里很重要啊!到此,经题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