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相信任何一个对中国现代史稍有了解的中国人,都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作为日本陆军大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是日军投降前中国 战区最高负责人,对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指挥了旨在彻底灭亡中国的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推行了臭名昭著的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对中国华北实行“烬灭扫荡”。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主要战犯,在抗战胜利之后,却被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无罪释放。
罪行累累的“中国通”
在所有侵华日本将领中,冈村宁次来中国最早,对中国最熟悉,侵略中国的时间也最久。有一部长篇小说叫《烈火金刚》,反映的就是他所率领的部队在冀中平原进行的血腥扫荡——他的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用这句话来总结冈村宁次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是再合适不过了。
1884年5月15日,冈村宁次出生于日本东京四名坂町一个没落武士家庭。当时日本有一个陋习,就是孕妇在胎儿隆起时必须束腰。这就导致了冈村宁次
早产,出生时身体很虚弱。父亲冈村宁永担心他活不下来,就把自己的“宁”字给了他,再加上一个表示顺序的“次”(冈村宁次是老二)。
冈村宁次虽然身体瘦弱,不过,人倒是很聪明。14岁就考进东京陆军幼年学校,后升入陆军中央幼年学校,1899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0
年,被推荐进入日本陆军大学。1915年2月,被日军参谋本部派到青岛搜集日德作战史资料。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这之后,这位“中国通”在中国
留下了斑斑血迹……
1928年,时任日本陆军步兵第三师团第六联队联队长的冈村宁次,在山东参与制造了“济南惨案”,导致6000余中国民众死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冈村宁次是主谋的日本少壮派军人之一;
1933年春天,冈村宁次指挥关东军发起长城战役,迫使国民党当局签订了《塘沽协定》。此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同时长城以南华北广大地区划为非军事区,中国不得驻军,而日军可随意出入;
1938年6月,时任第11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发起武汉会战。在攻占九江时,正逢九江发生霍乱,冈村宁次借口说是怕传染给日军士兵,命令将传染病地区的人群统统活埋或焚烧,制造出无人区;
1941年,冈村宁次先后被任命为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到任后,冈村宁次立即提出深挖封锁沟,高筑封锁墙,强化堡垒政策以及在大“扫荡”中,实行烧
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这些政策给抗战军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大屠杀中,全村有1035人遇害,其中妇女儿童有658人,幸
存者无几;而在阜平县的平阳村持续屠杀了87天,700多人魂断,5000余房屋化为废墟。1941年8月,冈村宁次调动十万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
一次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共烧毁民房15万间,抢掠粮食5800多万斤、牲畜一万多头,杀害抗日军民4500余人……
从战犯到军事顾问
冈村宁次就任派遣军总司令仅仅一年,日本政府就宣布了日本无条件投降。
冈村宁次也一下子从总司令变成了战犯。延安公布了战犯名单,冈村宁次被列为一号战犯,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也将他同松井石根等人一起列入了战犯名单,要求引渡到东京审判。冈村宁次心里清楚自己犯下的罪行,不免哀叹起命运来,“自忖不仅被判为战犯且死刑也在所难免。”
但冈村宁次的运气真好,他碰到了蒋介石。
日本投降,对于蒋介石来说,无异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抗战胜利之后,首先是要抢占胜利果实。可是,由于他的主力部队都在西南大后方“纳凉”,不可能在
很短的时间内赶到前线去受降。蒋介石又不甘心让已经在前线的中共八路军和新四军获得胜利果实。于是他一方面下令让八路军“原地驻防待命”的命令,一方面下
令冈村宁次的百万日军“保持现有态势”。这就是说,“大伙儿都别动,等我开过来之后再开吃。”
对于蒋介石的这种微妙心态,冈村宁次心领神会。他立即复电,表示谨遵命令,“与国民政府紧密结成一体,断然对付中共”,将“武器弹药、军需品等”,完全交付中国政府军,“为充实中央政权武力做出贡献”。
冈村宁次继而向何应钦提出建议,愿以128万在华日军帮助蒋介石打共产党,“贵方只需负责供应给养,其他武器、弹药、医务方面概由我们自己解决。”
据白崇禧透露,冈村宁次的建议让蒋介石很感动,专门交代,对冈村宁次要格外优待。只不过因为美国人坚决反对以及其他种种考虑,蒋介石才未敢冒天下之大不
韪,运用投降的百万日军去“勘乱”、“剿匪”。
虽然没有接受冈村宁次的建议,蒋介石还是“准其以其劳绩赎罪,免以战犯惩处”。什么劳绩呢?“必须完整无缺地向国民政府移交占领地盘、武器弹药、军需物品及各种设施,凡不法扰乱治安者,不视为蒋委员的部队,应断然采取武力自卫,毋庸踌躇。”
冈村宁次表示,“我将全力遵守蒋委员长训令,不负蒋委员长期望。”“延安方面如有抗日、侮日之行为,则断然处罚之。”
果然,以后当八路军、新四军在敦促日军缴械投降时,日军非但拒不执行,还以武力相对抗。华北、苏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不得不通过激烈战斗才收复为日军所盘踞的一些城镇。
更离谱的是,在三年内战期间,冈村宁次一直担任国民政府的秘密军事顾问,为蒋介石出谋划策。蒋介石还力排众议,任命冈村宁次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官”,后来兼任与国民党政府的“联络班长”,不但在生活上给予特殊优待,甚至赐予其外交豁免权。
在国民政府的庇护下,设在南京大方巷外交部大楼的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依然戒备森严,房上架有高射炮、机枪,仍由日军官兵负责武装保卫。路过之中国人,敢有出言不逊,辱及天皇或日本军人者,必遭日军严惩,而中国妇女仍然要为日军提供慰安服务。
无罪释放
在全国民众的抗议,及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的一再施压下,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对冈村宁次的审判了。
1948年7月12日,冈村宁次在位于上海的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接受审判。仅仅一个小时后,冈村宁次就退庭。接下来,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冈村宁次一案断断续续审判,却迟迟没有结果出来。
11月23日,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终于对甲级战犯作出了最后判决,东条英机等七名大战犯被判处死刑,不久即被绞死。
1949年1月26日,军事法庭对冈村宁次也进行了最后一次公审。
下午4时重新开庭,庭长石美瑜宣布了另外两名战犯的判决之后,开始宣读对冈村宁次的《判决书》。
《判决书》不长,姑且全部抄录在此:
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书(民国37年度战审字第28号)
公诉人:本庭检察官
被告:冈村宁次,男,66岁,日本东京人,前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官,陆军大将。
指定辩护人:江一平律师 杨鹏律师 钱龙生律师
上述被告因战犯案件,经本庭检察官起诉,本庭判决如下:
主文:冈村宁次无罪。
理由:按战争罪犯之成立,系以在作战期间,肆施屠杀、强奸、抢劫等暴行,或违反国际公约,计划阴谋发动或支持侵略战争为要件,并非一经参加作战,即应认为战犯,此观于国际公法及我国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第二第三各条之规定,至为明显。
本案被告于民国33年11月26日,受日军统帅之命,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所有长沙、徐州各大会战日军之暴行,以及酒隆在港澳,松井石根、谷寿
夫等在南京之大屠杀,均系发生于被告任期之前,原与被告无涉。且当时盟军已在欧洲诺曼底及太平洋塞班岛先后登陆,轴心即行瓦解,日军陷于孤立,故自被告受
命之日,以迄日本投降时止,历时8年,所有散驻我国各地之日军,多因斗志消沉,鲜有进展。迨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投降,该被告乃息戈就范,率百万大军,听命纳
降。
迹其所为,既无上述之屠杀、强奸、抢劫,或计划阴谋发动,或支持侵略战争等罪行,自不能仅因其身分系敌军总司令官,遽以战罪相绳。至在被告任期内虽
驻扎江西莲花、湖南邵阳、浙江永嘉等县日军尚有零星暴动发生,然此应由行为及各该辖区之直接监督长官落合甚九郎、菱田元四郎等负责。该落合甚九郎等业经本
庭判处罪刑,奉准执行有案。此项各地之偶发事件,既不能证明被告有犯意之联络,自亦不能使负共犯之责。
综上所述,被告既无触犯战规、或其他违反国际公法之行为。应予谕知无罪,以期平允。根据以上结论,按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第1条第1项,刑事诉讼法第293条第1项,判决如主文。
本案经本庭检察官施泳莅庭执行职务。
中华民国38年1月26日
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审判长:石美瑜
审判官:陆超 林健鹏 叶在增 张体坤
“无罪”?
这个结果令所有在场的记者大感意外和愤怒。记者们不顾宪兵的阻拦,向审判长石美瑜发出强烈的抗议。石美瑜有苦难言。在这场早已定性的审判大戏里,说好听点,他是棋子;说难听点,他是傀儡。他只能支支吾吾地说,“此次判决当否,有待社会及历史公论。”
甚至连冈村宁次也对判决结果感到意外,“对我的判决,军方以外各方面有的主张判无期徒刑,石审判长曾拟判徒刑7年,我自己也希望如此判处。实际上由于种种条件即使服刑也等于零,但做做表面文章也好。”
1949年1月30日上午10时,在由数百名美军戒备的约翰·W·维克斯号美轮驶出了上海吴淞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汤恩伯安排以冈村宁次为首的300名日本战犯乘船回国。到达东京后,麦克阿瑟打破禁令,悬挂起日本国旗,以示欢迎和慰问。
当然,冈村宁次和蒋介石的合作还没结束。1950年,冈村宁次被聘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军事实践研究院”高级教官,教授国民党将领如何“反攻大陆”。
蒋介石在离开大陆前,曾经宴请五院院长。散席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追了上去对他提出建议,“为和谈方便起见,可否在总统离京之前,下个手令把张学良和杨虎城放出来?”
蒋介石不耐烦把手向后一甩,“你找德邻(李宗仁)办去!”
说罢便头也不回地加快脚步走了,把这位拖着一大把胡须的七十老人尴尬地留在当地。
后来,爱国将领杨虎城全家被蒋介石杀害,张学良被软禁数十年,直到蒋介石死后才恢复自由身。而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一号大战犯冈村宁次却在蒋介石的竭力庇护下逍遥法外,甚至成为蒋介石的高级教官。两相对比,不禁令人悲从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