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能力?(ZT)
培养一个博士,从社会和家庭来讲,需要投入资金、计划、导师、训练、帮助和关心;从个人来讲,必定要有能力通过入学考试、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解决问题、探讨疑难、团队合作、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等。
不过,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们,很多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一定与学历学位有明显的正相关。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是很多博士们的通病。笔者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毛病。
如果有了这样的共识,要培养一个优秀博士,必须在学习期间培养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归纳、整理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移植和知识再生的能力;诚信可靠、敬业合作、超越自我和持续创新的能力。
很多中国高校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应聘者“具有海外经验”,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培养博士生有3个方面的重点:1,文献阅读。欧美发达国家博士培养的第一年只是要求学生阅读文献,再接着做文献综述。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做浪费时间,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也只有通过这一年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见多识广”。2,研究方向。欧美发达国家培养博士的研究方向基本上和导师的具体科研项目没有关系,即使有也是极个别人(导师的具体科研项目一般由组内的博士后或者研究人员完成)。他们一般从事导师觉得在未来若干年内这个领域具有研究前景的方向。他们并不追求马上能够被应用,而是追求所从事研究对象能否引领领域的发展。3,博士论文评阅。欧美发达国家博士论文评审,主要看重研究领域的创新性。人们关注的是:这项研究是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否发现了特殊的研究现象,这个现象是否能够进一步引领未来的科学研究(来源:yuhailiang的个人博客)。
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来讲,大家从学校里面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在毕业之后,就有80%的是过时过期的。学校的导师所教导和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让毕业生学到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因此,一个博士,要想能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必须要有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从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加上学习期间所学到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思维方法,重新定位自己、重新设计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