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篇文章,我不以為然。首先,文章的命題有問題,那就是幸福不僅能用錢衡量,還可以被量化、標準化。其次,七萬五千是個絕對數字。美國各地區生活水平有差異,同樣的薪水在偏遠地區屬於高薪,到了紐約怕是溫飽都難。當然,這不是我要談的內容。這篇文章勾起了我對幸福的思考。
錢愈多愈快樂?當然不。說幸福與貧富完全無關,未免有些矯情。穩定的經濟來源可以減輕生活壓力,但是物欲只能帶來暫時的身心愉悅,金錢絕不是斷定一個人快不快樂的準繩。現代人為房子、車子、票子奔波,難得有幸福感。
關於幸福,人類文明史有多久,對它的思考就有多久。不同的文化對幸福有不同的定義,僅華夏文化而言,儒家的幸福觀提倡積極進取,乃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追求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品質;道家強調「道法自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釋家的幸福觀強調個體心靈的寧靜和諧,人生本無幸福可言,唯有生老病死等痛苦。這些痛苦歸根結柢源於「欲」,要修練、超渡,唯滅除貪愛欲望,修行念佛,才能涅槃重生,即所謂「苦、集、滅、道」 四諦。
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追求。即便同一人,不同年齡段對幸福也有不同的感受。上小學時的我,幸福就是做完作業後去操場跳橡皮筋、踢毽子,是放學回家外婆遞到手裡的烤紅薯。五燭光的燈下,一本小說,一小包花一毛錢從小攤上買來的用舊報紙包著的奶油瓜子,輕易便勾走了我的魂魄。悠悠萬事,唯此為大。那擺小攤的人正是後來因發了財而引發財產糾紛、妻離子亡的傻子瓜子大王年廣久。他的人生起落,不失為證明金錢與幸福不一定成正比的一個好素材。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比比皆是,沒有過不去的坎。如果你正在為一件事煩惱,問問自己「五年後我還會為這事生氣嗎?」如果答案是不,那此刻為什麼還要過不去呢?知足者常樂,不知足也常樂。莊子曰:「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信哉,斯言!況且,「當一扇幸福之門關閉時,另一扇就會打開,而我們常常花費了太多時間注視著這扇緊閉之門,以至於忽視了那扇已為我們敞開的幸福之門。」(海倫‧凱勒)
幸福其實很簡單,如呼吸空氣一般,不加思索。讀林語堂的《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不亦快哉。幸福又很複雜,有時需要刻意營造。林肯曾說:「內心覺得自己有多幸福,那就有多幸福。(People are about as happy as they make up their minds to be.)」怨恨或感恩、沮喪或欣喜、謝天或怨地,取捨全在自己。幸福是一種心境,天堂、地獄僅在一念之間。端看能否能把心騰空,能否調換角度。你可以整天自尋煩惱、牢騷滿腹,也可以心平氣和地放下一切,舉重若輕。
雪中得炭,雨中有傘。餓時的一碗充飢飯,冷時的一件禦寒衣,悲傷時兒女的一個吻,孤獨時朋友的一個電話。幸福不是用金錢衡量的。讓你每天逡掠袷场⒔痖酌谰啤⒄漯偧佯P,你也不見得真的快樂。
幸福是一種快樂的體驗。陽光沙灘給你視覺上的幸福;一杯啤酒給你帶來味覺的幸福;歌聲可以帶來聽覺上的幸福;花兒的清香,可以讓你感受嗅覺的幸福。
很多時候,幸福無法用尺子丈量。暑天裡,工人在外除草,給他遞上一杯冰鎮水,幸福寫在他臉上。我患流感在家,丈夫端來一碗薑湯,無需甜言蜜語,幸福蕩漾在心底。
幸福是痛苦襯托出來的,知道這個道理,就應該遠離痛苦,卸掉拖累和煩惱。擁有一顆平常心,不受貪婪和欲望的誘惑,得失隨緣,不羨不妒,放棄對金錢的過分渴求。你不必為那天股票的縮水痛心疾首,為失去一次晉升機會怨天尤人,為丟掉一只錢包捶足頓胸,為同事間的一個彆扭輾轉反側。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幸福對所有人平等,幸福又垂青於篤信它的人。懂得享受平凡的生活,就是一種唾手可得的幸福。要學會欣賞,用心觀察,用心感受,處處都有賞心悅目的景和物、人和事。只要能不帶功利地去做每一件事,天也變得湛藍。生活原本是一杯白開水,擱一點鹽它就會是鹹的,加一點咖啡它就會是苦的,倒一點蜂蜜它就會是甜的。想調成什麼味道,全憑自己。
如今,一晃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容顏不再嬌嫩,身軀不再挺拔,卻更懂得珍惜,懂得擁有,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此刻的我,起床後享受著後院草地氤氳的晨的朦朧,享受著第一縷射進窗櫺的陽光;沏一壺綠茶,輕輕搖晃茶壺,看著茶葉沉到壺底,再將一汪嫩嫩的碧綠的水斟出茶壺,緩緩倒進杯中。然後微閉雙目,啜一口,又啜一口,細細品味,齒間流香。那份愜意由齒間潤到了喉,再潤到肺,一縷安逸之氣傳遍全身。心,如那漣漪的香茗,一圈一圈的幸福擴散……。
幸福就在身邊,珍惜當下,活著便是一種幸福。 (寄自馬里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