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稼祥:邓小平以自我牺牲交换改革 - 即要防左 又要防右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公众对改革抱以期许。10月19日下午,萧冬连、周为民、吴稼祥、洪向华,齐聚凤凰大学问沙龙,与130多位现场观众,重温邓小平改革智慧,思考今日中国改革方向。
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研究员、邓小平时代改革亲历者吴稼祥,以1987年为例,阐述了邓小平进退平衡的改革智慧。以下为吴稼祥演讲实录:
编辑:陈芳
邓小平这段历史,谈起来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我先说一个总论,然后谈一个案例,案例就是1987年。见过我的所有人都觉得我很乐观,那是因为我老谈1987年,由此还能保持脸上的笑容,我估计在座的各位,听到这个案例以后,“忧郁症”就可以得到缓解。
邓小平以牺牲交换改革
《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出版后,我写了两篇评论,一篇发表在凤凰网,叫《为中国强大甘愿受难的人》;另一篇发在《经济观察报》上,题目叫《“中国梦”的上篇》。
这两篇文章谈了不同的问题,第一篇文章谈邓小平改革的品格。邓小平改革的品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牺牲交换改革,邓小平基本上是以自我牺牲的姿态换取党内人对他改革的赞同。他完全有资格、也有条件,作为一个不仅是实际上、也是名义上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事实上人人都想登顶,但邓小平这个人一辈子没有登顶,最多做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常委、中顾委书记(编者注:邓小平在1956年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委员会主席是毛泽东,副主席分别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担任的总书记一职其实就是中央秘书长),国家主席没有做过。
总而言之,他就是拿牺牲来换取大家接受他的改革的。他的自我牺牲精神还体现在,他一辈子四落四起,一般大家说他三落三起,其实是四落四起,最后一落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到1992年南巡又是一起。
邓小平的自我牺牲不仅包括他自己,包括他的家人,也包括和他一块进行改革的所有团队,我把邓小平政治叫做桥牌政治。他上台打改革这副牌的时候,所有被他压在手里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是手中的牌,为了改革的成功,要战胜对手,他的对手不一定是个人,还是旧体制,所有的牌都必须打出去。所以你们就看到了,他不会救任何人,因为他自己都是要牺牲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两任总书记、两个省委书记都牺牲掉了,最后把他自己这张王牌打出去,1992年他南巡实际是把自己最后一张王牌抛出去,假如这张王牌抛出去不能成功,中国的改革也就失败了。
邓小平的改革能进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这样的品格。当然,光有品格还不够,我认为在中国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包括做好一家公司也是一样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和如来智慧。我说8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良心即菩萨心肠,是由胡耀邦承担的;中国共产党的头脑是由赵紫阳承担的;还有一个人,我现在不愿意在这儿提他的名字,相当于共产党的手段。
可惜的是,这三种品质没有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所以这三个人都没有走到最后。只有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这三种能力,这个人就是邓小平,他既有一定的菩萨心肠,否则你无法想象四五天安门事件中,那么多人支持小平;有相当的智慧;也有相当的手段,他能让反对者既不付出太多代价,又可以接受他的观点。
邓小平是以目标带动转型
邓小平的改革智慧,事实上就是以目标带动转型,这一点跟当下也有关系。就是我提出这个目标,你们赞成不赞成?如果赞成,那为了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办?你说你的办法,我说我的办法,最后看哪种办法更有效,我们就采取哪种办法。
邓小平当时提出的目标主要是两条,国家统一和国家富强。为了国家统一这个目标,香港澳门就采取了一国两制措施,这样一个措施大家不要小看,它具有极大的意义,就是把中国由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成了一个复合制的多中心治理国家。
第二个目标,国家富强,怎么样才能富强?是搞旧体制那一套有利于富强?还是改革开放更有利于富强?显然后者。要改革开放,就要改变计划体制,实行市场体制。因此这个目标的转型,一是国家体制的转型,二是国家经济制度的转型,这两件事情应该说都是非常精彩的。
邓小平改革四法:摸法、猫论、刀论、糖果法
下面,我简单概括下邓小平的改革方法,他的方法无非就是四种:
第一种,我概括为“摸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方法我把它归结为两试法,试点法和试错法。
两试法是中国改革在今天成功、历史上不能成功的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不可能把改革一下子铺开,一旦铺开以后,好处还没有显现,坏处可能就已经到来,这样的改革一定会夭折。试点法就不是这样子,如果失败,成本小,如果成功,效益大,所以两试法是中国改革的一大创举。
第二个是“猫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功能主义,你是什么,就看你能干什么。总而言之,一件东西,在使用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给他下定义。比如猫,当猫不抓老鼠,你知道它是宠物猫还是抓耗子的猫呢?得通过抓耗子才能知道。所以这些东西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三个是“刀论”。我概括为奥卡姆剃刀,“若无必要,勿增实体”。邓小平的“刀论”就是不争论,若无必要,请勿争论。邓小平的东西都是很实际的。
最后一个就是“糖果法”。当改革的苦头没有呈现的时候,先让你尝到甜头,所以他的改革都是甜头化改革,首先让你尝尝甜头,比如农民承包,这个甜头尝到得很快,由浅入深,把改革进行到深处。
以1987年为例谈改革的进程
邓小平的改革方法有很多,我今天就简单作为总论说一下。今天要讲的核心是以1987年为例,来谈谈改革的进程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进程一定不是像发射火箭那样一飞冲天,也不可能自己诞生。改革,基本是百川汇海式的,所有河流都在奔流,方向目的是大海。但百川汇海这个过程,一定是有曲折的、有波浪的、有高低的、有宽窄的、有快慢的。
大海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目标,即国家富强,国家统一,国家的民主与法治。怎么才能奔过去呢?由地势决定,后面流到什么地方,它是什么状况,河流是决定不了的,地势决定你。突然遇到一个悬崖,河流就成了瀑布,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奔向大海;突然遇到一个拐弯可能会倒退,倒退了以后继续奔流。如果我们把中国国力的释放,人民对富裕的追求、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看作是不可被遏制的河流奔向大海的愿望的话,那地势是永远不可能阻挡这些河流的。1987年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
我现在跟大家讲一下1987年的背景。邓小平仅仅在1986年,就十二次提出政治改革,他不断提政治改革,就产生了“高空微微暖气吹,大地悬崖百丈冰”的局面,这样一个局面就导致对民主的期望高涨起来。
结果,1986年,人民代表的选举在中国科技大学就导致了这样的问题,上面邓小平要改革叫民主,底下连一个人民代表都不让选举。这就形成了一个摩擦和冲突,最终引发学生闹事。对于这次学生闹事,两任总书记,包括邓小平在内,不打算用强力压制。而另一方面呢?有些人就希望学生闹得更大,以至于把改革给颠覆。我特别欣赏萧冬连先生刚才讲的分歧的管理和思潮的管理,左右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左和右像两股风一样可以借势增长,左可以借助右来反对改革,右可以借助左来推销革命。
这件事情最终导致1987年1月总书记胡耀邦的解职,就面临着改革事业是否夭折?会不会因为学生闹事和总书记更迭而否定改革?作为当时世界和中国的焦点问题,摆在了邓小平面前。那时我们面临的痛苦,今天在座的各位很少有人能体会。
我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下1987年发生的事情。如果把这一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大致是经过回流,恢复回流,继续奔腾,最后狂飙突进的一个过程。
一月份,回调
1987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献词,题目叫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1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传达《邓小平同志关于当前学生闹事问题的讲话要点》的通知,这个讲话核心是,改革开放是为了保持稳定。
1月10日-1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生活会,胡耀邦被迫提出辞职。
1月13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出《关于共产党必须严格遵守党章》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开除王若望、方励之、刘宾雁的党籍,一共处理了十个人。
那时我正在参与起草十三大报告,有一个人打电话在那抱怨,我就跟他讲,你不要抱怨,从政本来就不是参加party,不能只有鲜花、美酒和糖果,牺牲是其中必有之义。他说,你现在还能看得下书吗?我说现在虽然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但是我相信即使在监狱里也能看书,我后来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如果你改革,就要有牺牲精神。我刚才讲邓小平以牺牲换改革,他的牺牲是彻底的,他的遗体化成灰烬,主要器官都捐出去了,包括角膜。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牺牲精神,你就不要谈政治。
1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传到全党。
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接受胡耀邦的辞职,推选赵紫阳代理总书记。
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针对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这是1987年1月1日到1月22日发生的7件事情,但是因为当时有另一个人上去了,这个人就是赵紫阳。
二月至四月,平衡
这个过程就是管理社会思潮、保持社会稳定与改革开放,左右手都出动了,我把第二个阶段叫做平衡。
1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将反自由化限制在党内,而且主要在政治思想领域进行。这句话意在保护经济体制的发展,尽管今天能够看到反这个反那个,但经济改革的措施是在不断地出台,这就跟1987年的形势很像。
2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性的。
3月25日到4月11日,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赵紫阳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抓两件大事:一个是右手,经济领域要深入改革;一个是左手,政治思想领域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左右手并用。今天有人说看不懂,那时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决妥善做好报纸刊物整顿工作的通知》,严厉提出要整顿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报刊。左边出动了。
4月7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宣传报道问题的讨论纪要》,指出批评资产阶级自由化不要联系经济改革政策、农村改革等。明确划线。
2月到4月基本就出现了双重管理,既不要让所谓的社会思潮继续抬头,同时也不要牺牲改革,要划一个改革特区,经济改革不受反自由化的任何影响。这时左手和右手基本上是平衡的。
七月至十月:重启
7月到10月,就是改革重启了,提出经济改革不能够牺牲,要保护经济改革,而且已经到政治体制改革了。
7月1日,中共成立66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发表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配合这篇讲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红旗》杂志1987年地第13期发表社论《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等。所以我把邓小平这个文章看成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性文件。
9月22日-29日,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同经济发展、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把经济特区扩大到省级规模,这就像今天的上海自贸区一样,这些都是示范信号,在营造气候。
10月20日,中共12届7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并决定将其内容写入13大报告。这个报告我把他看成,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启,也是政治改革的重启。
十月至十一月:新局
到了第四个阶段,就是10月到11月,我把它叫做新局,就是开放新局,未来的新局,新旧的新,局面的局。
10月25日到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召开,以政治改革为愿景的十三大报告获得通过。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退出决策一线,然后在十三大上就党的最高领导实行差额选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更年轻、更具有改革意识的领导班子。
以十三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有着钟摆效应,一会儿摆向左边,一会儿摆向右边。什么时候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法治建设,才能永远走出左右钟摆这样一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