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困難、讀書備考、初入職場等情況,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間就囤積巨大的壓力,有時候甚至壓力大到哭出來。日本經濟新聞撰文指出,心理專家認為,當心理壓力大時,哭出來才是消除壓力、有益身心的做法。 情緒之淚 刺激腦血液循環 眼睛進了灰塵或切洋蔥時受到刺激流出的眼淚,與感動或傷心時流的眼淚完全不同。當人出現情緒性流淚時,會出現一系列身心變化。對此,日本東邦大學名譽教授、腦生理學專家有田秀穗將著名的悲情片「龍龍與忠狗」(A Dog of Flanders)與「螢火蟲之墓」給20名成人觀賞,並在過程中進行受試者大腦血流量檢測。 實驗發現,觀影過程中哭泣的受試者,在開始哭泣前的10至20秒,他們大腦的前額葉區血流量會急速增加,同時心跳與血壓上升;哭泣過後,血流量開始下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有田教授認為,人之所以會在看影片時流淚,是因為當人看到自己深有同感的畫面時,前額葉區活動會變得頻繁,進而發出「流淚」的指令,而這是只有大腦發育較為發達的人類才能流出的眼淚。 哭過之後 負面情緒被清空 根據心理測試顯示,哭泣過的人心中緊張、不安、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比例很小,常有人說「大哭一場後,神清氣爽、輕鬆多了」,學者猜測,這是因為情緒性的哭泣過後,掌握放鬆狀態的副交感神經神經會取代主掌緊張狀態的交感神經,控制人體的主要情緒。 儘管目前科學尚無法對這個現象作出明確的解釋,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體會透過「哭泣」,切換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達到發洩情緒、減小壓力的目的。 哭不出來 利用「同感」找眼淚 當然,也有些人無論壓力多大,眼淚都流不出來,這種狀況反而會導致人越發地感到苦悶難耐,甚至可能陷入抑鬱症的危險之中。讀者若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向,不妨找一些契機讓自己流淚。有田教授建議,看一些能有同感的電影,或聽一些與內心有共鳴的音樂,效果都會很不錯。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上班族整天對著電腦辦公,表達情感的機會減少,患上「感情表達障礙」的人也就多了。這是因為大腦當中,控製本能與感情區域間的功能平衡被破壞了。想從感情表達障礙中恢復,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與人交流的喜悅,可與兩三親友相互傾聽、表達內心的感受。 專家指出,想要維持心理情緒的健康很簡單,只要在每天睡之前,想想今天我哭了嗎?我笑了嗎?這樣回顧自己的一天,就能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良好的把握,一旦發現心理狀態失衡,才能及早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