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 索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售让求购
  • 美食亚城
  • 成长教育
  • 企业黄页
  • 男人女人
  • 生活杂谈
  • 摄影摄像
  • 诗歌文学
  • 谈天说地
  • 医疗保健
  • 招聘求职
  • 亚城论坛
  • 房产租售
  • 打折降价
  • 文体娱乐
  • 热点杂谈
  • 健康养生
  • 保险园地
  • 旅游休闲
  • 园艺之乐
  • 亚城社团
傅莹曾将84岁邓小平译成48岁 邓听后开怀大笑
热点杂谈 | 2013年03月04日 16:46 / 作者:没有名字可以不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0



  2007年6月12日,傅莹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国书后,乘坐传统的英国王室马车离开白金汉宫。新华社发


2008年4月6日,英国伦敦,傅莹传递奥运火炬。图/东方IC

  微卷的白发、轻柔的语调、亲切的笑容、优雅的气质……昨天上午11时许,当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指定大会发言人傅莹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历来“硝烟弥漫”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瞬间增添了柔和的气息。

  1953年出生的傅莹(蒙古族)是新中国首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第二位女性副外长。同时,她也成为了全国人大会议第一位女发言人。傅莹优雅着装,银色卷发。她有着温文尔雅的谈吐,外交工作经验丰富。

  傅莹以善于沟通著称,她用女性特有的柔性表达方式,以及刚柔并济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改变了中国外交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

  然而,傅莹的与众不同并不单单是从性别和民族优势而来,她的外交思路被称为“傅莹模式”。

  2008年3月,傅莹在英国接受电视采访时,呼吁各国不要将北京奥运会“政治化”。她指出,“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应该“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

  这赢得了不少真正关注奥运会的人的赞许。

  十几天后,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有示威者试图暴力抢夺火炬。“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傅莹随即又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以感性的文笔,描述了鼻子被冻得通红的中国志愿者女孩在事后发出的疑问。

  这次媒体公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捍卫了中国主权和国家利益,也为傅莹赢得了“危机大使”的美誉。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赞傅莹为“最能清晰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

  • 最新评论
  • 更多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
楼主 | 站龄:0年
没有名字可以不 [站内短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网条款 | 赞助我们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2014 atlanta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