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转眼就是二十年。亚特兰大现代中文学校 ( 下称: 中文学校)成功地从一个三十多人的小学校变成了一个拥有四个分校、近百位老师和管理人员、 一千多名中文学生、上百名成人学生、六十多个中文班、 四十几个副科的在美国东南部最大的一所教授汉语拼音和简体字的“大学校”。
中文学校从分文没有, 可谓白手起家, 到现在拥有自己的校舍,拥有雄厚资金的教育实体。中文学校在20年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了解中国文化的华人下一代。她成为学生家长们互相沟通联系的社交驿站;她亦成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
中文学校二十年如一日,由学生家长共管。在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固定的行政管理人、法人的参与下,虽然较为频繁地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生于管理层内部的风风雨雨, 但在她成长的二十年生涯中,从未出现过财政、生源和师资危机。亚特兰大的华人学生家长们从来都没有对中文学校丧失过信心。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二十年间,中文学校来学校上课、接送的学生、家长相信已成千上百万人次,但从未出现过任何人身事故。客观的来讲,中文学校二十年来的运转是如此之顺利,用很多指标来衡量, 她的成长和发展都称算是一个奇迹。
国人讲凡成功之事,都应具备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让我这个亲身经历了中文学校创建,并为其做过付出的老家长来讲讲中文学校发展壮大的过程,来回顾那难忘的岁月吧。
一. 天时
现在的中文学校是由“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脱胎而出的。龚晓红、高燕和赵东方老师创建“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时值一九九二年。
随着国门的对外打开,越来越多的学生、学者来美国学习和工作。当时的大陆学生学者们都要面对自己的子女中文教育的问题。孩子们生活在美国有三种选择:要么不学中文;要么到教授繁体字的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再一种选择就是到由文化更为相通的,来自大陆的留学生、学者们自己创办的中文学校学习汉语拼音和简体中文字。 九二年的亚 特兰大虽远不像现在亲朋好友、同学老乡举目皆是,但学生学者和移民人数已渐渐增多。也就是讲在时间上,由来自大陆的华人创办自己的学校的时机已经来到。
中文学校发展过程中,对创建者有利的另一个条件,即 另一个“天时”是:建校时的一九九二年, 甚或整个九十年代时值美国经济的鼎盛时期。爱默瑞大学对校内设施的管理要求相对比较松散,从而使得中文学校在建校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免费使用了学生公寓18楼的俱乐部和后来的位于爱默瑞大学校园内的几乎整个供大学生上课专用的“白厅楼”,以及后来搬迁的卡拉威楼。
爱默瑞大学有意无意地用她巨大的资产为背景,“无私奉献”,培养出了一个拥有千人规模的大中文学校。真可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自成”。
爱默瑞大学于2005 年 以商标专利为由, 要求中文学校将 “爱默蕾Emory ” 冠名摘除。中文学校便将其沿用多年的,熟悉而又亲切的“爱默蕾中文学校” 改名为现在的 “亚特兰大现代中文学校”。大约直到四 年前,也就是金融风暴席卷全美,乃至全球之际的2008年,爱默瑞大学要么是因为财政紧张,要么是梳清管理漏洞,要么是大梦初醒,开始向中文学校收取教室租金。但此时的中文学校早已是“脱胎换骨,今非昔比”了。爱默瑞大学的这些决定对中文学校的前进发展已构不成任何阻力。事实也证明了如此。
综上所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认为),没有爱默瑞大学就没有爱默蕾中文学校,也就没有亚特兰大现代中文学校的今天。
而一九九六年当中文学校发展壮大到需要开辟新校区的时候,位于亚特兰大东北部的培瑞密特教会(Perimeter church) 又正好刚刚建成。教会需要更多的会员,而中文学校则需要更多的教室课堂。双方代表相见恨晚,合作事宜一拍即成。这个新建的超级大教会,和爱默瑞大学当年一样,似乎亦是资源无限,基本上也是免费让中文学校使用了她所有教室和会场、运动场。为时亦长达数年之久。这些“天时”都为中文学校在早期创建过程中招学生、聘老师、维护正常运转开支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和最大的保障。
二.地利
讲到地利,我不得不谈一谈爱默蕾大学(Emory University)。
办学校要有地方。不像现在,众多华人朋友们,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慧,经过数十年的打拼奋斗,在美国都安居立业,步入“小康”或“大康”生活。兴办几十个人的小学校,随便找个家庭,借用个地下室,或花钱租个地方便能解决问题。而当年这几十个学生上课往哪里坐?这个现在看起来不是个问题的问题在当初可不是不是那么简单。
当年在亚特兰大生活的中国人除了少数已经学业有成、居住条件改善外,大家住的都是公寓式的小房屋。三十多个学生来家中上课,坐的地方都没有,家长停车聚会更是不可能。那么龚晓红,高燕,赵东方在1992年创建中文学校凭的是什么呢?中文学校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中怎么能够顺利创建、生存,由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呢?
答案是因为有爱默瑞大学,爱默瑞大学无私的支持。虽然这并非是爱默瑞大学管理者,甚或校长的初衷和本意。
请让我来讲讲缘由何在。
1.“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的创始人龚晓红、高燕,还有老师周美龄当时都居住在紧邻爱默瑞大学校园的研究生公寓里。高燕是英文系的博士生,另两位则是爱默瑞大学研究生的家属,所以早期租用18 楼俱乐部应属“天经地义 ”。
2. 当年中文学校“第一班”的部分学生家长亦住在这个研究生公寓里。
3. 爱默瑞大学的国际学生部对校内各个学生联谊会的活动总是给予大力支持。事实上爱默瑞中文学校在开办后的前几年是一个依附和挂名在爱默瑞大学中国学生联谊会之下的一个活动组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当时的爱默瑞中文学校是有她法律存在依据的。当年的爱默瑞中国学生联谊会会长周宏光和理事尹国峰既是大家的好朋友,又是中文学校初创时期坚定的支持人。所以,时过二十年, 虽然中文学校自始至终没有和学生联谊会有任何领导、被领导的关系,但在初创的四、五年间,甚至直到现在,中文学校在爱默瑞大学校园内的所有活动、优惠待遇,包括免费使用或付费租用教室,都是在爱默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名义之下得到的。学生家长尹国峰,戚建萍等人作为中文学校的使者,多年来先后为保持和促进中文学校与爱默瑞中国学生联谊会,中文学校与爱默瑞大学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
这些便是“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诞生于爱默瑞大学内,和“爱默蕾中文学校”能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初将学校命名为《爱默蕾中文学校》(Emory Chinese School)的初衷所在。
创建者有志,老师愿意奉献,学生来源充足,教学场地免费使用,这种机遇岂可错过?而抓住机遇的人们又怎能不成功呢?
“晨曦语言音乐学苑”创办的消息传出之后, 三十多位家长便为其子女前来报名。中文学校于1992年10月11日正式诞生,并于当天在爱默瑞大学研究生公寓塔楼的18 楼开课。
在我的记忆里18楼校址仅用了一个半学期的时间便由于报名学生数量激增,俱乐部空间已不能满足需要,而不得不于1993年底搬迁到更大的教学区,也就是相距十八楼不远的爱默瑞大学校园内的“白厅楼 ” 。
这是一座拥有十几个大教室和一个大会厅,专供大学生使用的教学楼。艾默瑞大学让艾默蕾中文学校周末免费使用了近十年!
中文学校在爱默瑞大学内开办,不仅有爱默瑞大学中国学生、学者的人气,有爱默瑞大学的慷慨支持,还由于爱默瑞大学所处的位置,使得这个中文学校拥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从而能够在亚特兰大的华人社区中茁壮成长。
爱默瑞大学地处亚特兰大东北部,其南靠亚特兰大市中心Downtown,北邻华人商业和居住密集的中国城、百富大道。校内风景如画,幽静安全,交通便利,停车位众多。仅就办中文学校而言, 其地理条件使得具有相当中国学生学者数量,但地处市中心的佐治亚理工学院、佐治亚大学、和位于亚特兰大其它地方的其它学校都相形见绌。
而中文学校的进一步壮大应当是从创建北校开始的。当时在任的理事长夏廷康律师和理事欧阳建,了解到地处爱默瑞大学东北部的环141-Metlock Bridge, Pleasant Hill/State Bridge区域的发展和未来,及其对华人的影响,因而在选择新校舍时毫不迟疑地与新建的培瑞密特超级教会联系,进而找到了极为理想的教学之地。这便是现今中文学校最大的分校 -- 北校。
3. 人和
亚特兰大现代中文学校二十年的成长过程是我们来自大陆的华人学生学者在亚特兰大发展史的一部缩影。中文学校的成立,与她的创始人龚晓红、高燕和赵东方老师们的功绩是分不开的。赵东方在“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开课不久便举家离开了亚特兰大。高燕研究生毕业,现仍在亚特兰大生活工作。而龚晓红则与亚特兰大中文学校相依相伴整整二十年。她既是现在的中文学校的前身“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的创办人,又是学校里的老师,是学校的热心服务者和支持者。
“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的创立在当地华人社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世界日报》等中文报刊接连采访了创始人龚晓红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开办数月后欲来“加盟”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但是,就在新、旧学期交替间,学校负责人和老师对学校运作产生了些不同意见。此时众多热心学生家长同舟共济,出谋献策。个别家长反复向创办人提出由家长来承担管理学校的工作。在取得创办人同意后,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由家长负责学校的运作。学校并成立家长理事会。
亚特兰大第一所由大陆华人创办的教授简体字和汉语拼音的中文学校就这样交由家长管理, 其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晨曦语言音乐学苑 ”的创办人龚晓红、高燕、赵东方女士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宗旨,在异国他乡教授中文为己任,为学校的创办作出了贡献。她们以学校利益为重,做出了让家长管理学校的巨大让步,在这过程中她们不计个人得失、未获利分文。 对她们这种以大局为重,舍弃自我得失的精神,我本人是深感钦佩的。
当时积极热心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并直接参与工作的家长很多,让我们也记住这些人的名字,他们是:刘信祥,黄慧、戚建平、张佐敏、董京生、王建华、付红、张东梅、姚华明、朱小娟、欧阳建、何惧、杜建益、黄建中、邓幼颖、何晓菲、张丽、唐学新等。其中刘信祥 、张佐敏、黄慧等家长表现尤为突出,张佐敏曾被推选为第一届家长会长,刘信祥毛遂自荐当了副会长 ,后和黄慧、何惧成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刘信祥任会长。随后理事会在征求家长意见后决定将“晨曦语言音乐学苑”改名为“爱默蕾中文学校”。
1995至1996年期间,爱默蕾中文学校以Emory Chinese Academy在乔治亚州注册; 向
1998年10月份中文学校北校 (当时称北溪中文分校)正式开课。 但时隔二个月后就发生了有人拟将中文学校一分为二的“北溪事件”。当时的理事会理事长夏庭康律师和接任理事长欧阳建、前任理事长董京生、 刘冈,和当时理事会其他成员、以及中文学校家长们一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后将此事圆满解决。这对后来的学校工作起到了“警示”的作用。直至今日,中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件。
在我印象记忆中,其它值得提及的中文学校发展大事和人物还有: 2004年为纪念中文学校的成长印制了《爱默蕾中文学校1992-2004 年鉴》,时任理事长和校长分别为洪曙光,胡彗星。此年鉴的发行,为学校保存了很多历史文件和照片,亦澄清了不少中文学校建校发展的事实真相。 姚华明先生,长期担任学校理事、校长,理事长,为中文学校服务奉献近二十载。刘志强先生,为购置中文学校的第一个校舍,呕心沥血。虽然此举动的利弊尚有争议,但其热爱中文学校的精神,让我尊崇不已。
结束语
二十年的路是漫长的。但又称得是弹指一挥间。
作为首批入校学生的家长,我参与了当年中文学校的转型,所有权的转换,以及中文学校的命名和家长会理事会的建立工作。 我并且被荣幸地选为第一届家长理事会秋季理事会理事和 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兼校长。我们那一届理事会共三人,主管教学的金穗,财务理事杨文瑞和我。杨文瑞上任不到一个月便离开亚特兰大。 所以财务管理事实上是由学生家长付红会计帮助完成的。 我们那一届理事会的主要贡献为创办了第一期学校校刊《小朋友》(现为《校刊》),并对学校章程进行了部分修改。
我本人很高兴能为中文学校的发展做出一些该做的事情。我和我的家庭亦从中文学校获益匪浅。两个女儿从中文学校学成毕业,她们都为能在中文学校学到中国文化而感到骄傲。 而使我感到受益终生的是好几位当年在中文学校创建过程中一起奋斗的学生家长成了我和我太太的挚友。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文学校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的考验。事实证明中文学校的发展壮大靠的是全体学生家长、学生的大力支持、爱戴和体谅;靠的是老师们辛勤教学; 靠的是理事长、理事们 和校长、校务人员的无私奉献;靠的是爱默瑞大学和皮瑞密特教会的支持;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衷心祝愿亚特兰大现代中文学校平安昌盛!
曾任:爱默蕾中文学校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兼校长
现任:Medical Director,North Dekalb Health Center of Grady Health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