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私人作坊美食風行南加州,手工包子饅頭水餃、餛飩鍋餅韭菜盒,還有粽子香腸台灣肉圓,一雙勤勞巧手、一個電話、一輛汽車、幾個冰箱,加上老饕們口耳相傳,新移民自食其力,生意紅火得不輸門面市場。手工製作、多樣而新鮮,隨時還可以量身訂做,讓不少吃慣「機械食品」民眾趨之若鶩,山東、天津、上海、廣東和台灣各地的民間烹飪好手,紛紛將自己家鄉的拿手美食,送到千家萬戶,形成聖蓋博谷持續低迷經濟中的一道亮麗民間經濟風景線。「開始大家很喜歡我的五穀饅頭和包子,現在小话?⑺夭税?⑽r餃、韭菜盒子、蔥油餅、餛飩、鍋貼、花卷,統統都做」,年近八旬的于先生周末一大早開車從喜瑞都家中出發,好幾大冷凍箱手工麵點,午後剛過已被老客人們搶購一空。于先生這樣的日子已有年頭。每個星期至少一半時間都在外面送貨,一輛半新Toyota小卡車,跑遍聖蓋博谷華人聚居地區。晚上回家則和太太一起趕做麵點,切菜、和麵、調味、製作、冷凍,每天忙到深夜。于先生1980年代初移民來美,老兵退役後在台灣擔任啟智教師,到美國卻因語言障礙無法入行。用帶來的20多萬元開了一家咖啡店,人生地不熟,很快打水漂。夫妻倆加上三個孩子,「五張嘴等吃飯,我總不能去偷去搶去騙去乞討,剩下的只有自己一雙手」。于先生說,好在山東老家的麵食在南加州很被認同,加上從大陸去台灣後在眷村生活多年,天南地北美食學了不少,於是和太太開始自家後院的麵食小作坊,沒想到從小小的饅頭開始,朋友鄰居口耳相傳,忙的時候「天天電話不停,天天出門」。于先生的送貨地盤,也從喜瑞度、托倫斯一帶擴展到蒙特利公園市、阿罕布拉、艾爾蒙地、聖蓋博,現在就連聖瑪利諾和亞凱迪亞的許多華人家庭也當起「于氏麵點消費專業戶」。于家的三個孩子,也從中學、高中,個個上了大學,其中兩人進了柏克萊加大。像于先生那樣的私家美食坊,華裔新移民社區比比皆是。從蒙市、阿罕布拉、羅斯密、聖蓋博,到東區羅蘭岡、哈岡和奇諾岡,美食推陳出新,從日常早餐麵食到地方特色小吃,從端午粽子到中秋月餅和元宵湯圓,「民間大廚」們無不信手拈來。家住蒙市的郭太太三年前隨家人從廣東移民洛杉磯。經濟低迷,工作無著,只能賦閒在家。端午節前包一批粽子給朋友鄰居當「見面禮」,沒想到好味道一傳十、十傳百,從此家中電話不停。郭家小小的廚房很快變成粽子產地,幾個大冰箱永遠放滿老客人預訂的粽子,郭太太的煲湯好手藝,也跟著成「小名牌」,喜歡喝湯的南方客,源源不斷打來電話,讓一度擔憂「來美如何生活下去?」的郭太太,現在忙到「連逛街時間都沒有」。不過,經營艱辛,也只有家裡人才知道。從上海來洛杉磯看望兒子的盧太太,年輕時一度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嬌太太,來美後卻不忍心看兒子從早辛苦到晚,先是給別人看孩子當傭人,後來發現自己包的餃子很受兒子朋友們的歡迎,盧太太很快做出「免費試吃」的行動。好手藝果然很快傳遍食品選擇不多的聖費南度華人社區。後來盧太太很快信了教,餃子也很快賣到了教會。由於人緣奇好,盧太太不久「成功轉行」,成了當地教會的半職人員,周末半賣餃子,一半在教會幫看孩子。憑自己雙手稚?燥堭B活家人,獲得顧客卻要絞盡腦汁。于先生表示,家鄉味固然讓人感到親切,口味和衛生更重要,比如他將自家後院萬餘呎的草地變成韭菜園,「自家地裡出產的韭菜做成餃子和韭菜盒子,味道就是不同」,于先生說,油價節節高升,出門送貨一趟汽油就是15元,所以通常要100元的訂貨才會出門,「但實際上許多老朋友,即便只要兩袋饅頭,也會送過去」,因為在他看來,「人情比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