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中国八角之乡9成八角熏硫磺”的消息引爆网络。“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用硫磺熏八角已成行业潜规则,“三天晒两晚熏”几乎成了行规,熏后的八角存在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隐患,广西的八角行业监管存漏洞。(9月13日《北京晨报》)
没有最忙,只有更忙。如果盘点“2012,谁最忙”的话,皮鞋肯定是候选对象之一。有网上段子为其撑腰——想吃果冻了,舔一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一下皮鞋,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一下皮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可是,皮鞋未必有绝对的胜数,有一种“物品”跟它一样“忙”,那就是硫磺。说不定,硫磺“忙里偷闲”也把皮鞋给“熏”了,油光发亮。即便皮鞋“获胜”,那也沾了硫磺的光。
2012,硫磺很忙——昨天它去熏八角,今天它去熏生姜,明天它去熏药材……不仅闲不住,停不了,而且无孔不入。没有吃过未熏过硫磺的食品可能成为“新闻”。“硫磺姜”占据全国诸多市场的半壁“姜山”,着实“姜”了食品安全监管一军;硫磺熏八角,再一次把食品安全的“多头分段管理”体制“熏黄”;硫磺熏药材,诟病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必须“吃药治病”。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个关键的病因就是“多头分段管理”体制。有关人士直指其弊:农业、工商、卫生、质监等十几个部门均涉及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缺乏操作性。各部门之间或争夺监管权,或相互推诿监管责任,最终造成监管不力,问题难究。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管理;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明显属于哪个环节,导致每个部门都认为不属于自己的范围而不去监管。2010年2月,国务院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某种程度上为了消解“多头分段管理”的弊端。但有专业人士分析,这也再次确认了“多头分段管理”体制的继续实施。
硫磺很忙,监管体制不能太闲着。诸多弊端中“体制性弊端”最牛最顽固。“多头分段管理”必然形成“多龙治水”格局,有利可图时,争得“头破血流”;责任追究时,跑得“比兔子都快”。或许由于监管体制养着很多“闲人”,导致硫磺很忙。因此,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不能太闲,不能满足于体制内的“微调”,不客气地讲,有的“微调”类似于“熏硫磺”,只起到“看上去颜色比较好看”的眼球效果,而改革的“成色”明显不足。消除“体制性弊端”,唯有推进体制改革。唯如此,才能让皮鞋走在“正道”上,让硫磺没有“用武之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