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笑话——问:青春痘长在什么地方不烦心?答:长在别人脸上。这不,现成的例子来了。南京的丁先生存款时被ATM机“吞”掉一万元,他当即联系银行,却被告知要等两个工作日才能处理。随后,丁先生换电话再打,假称机器多“吐”三千元,5分钟后银行的人赶到。
储户的资金面临风险,银行一点不着急;银行的钞票存在隐患,银行的反应比猴都急。这倒是符合“别人的事再大都是小事,自己的事再小都是大事”的原则,也令银行标榜的“储户至上”、“满意服务”不攻自破。
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满不在乎,甚至根不就不承认问题。由此还想到“银行从来没有错”——多给钱款,赖储户贪婪;少付钞票,怨储户没当面点清;更严重的是,银行取款现假钞,离柜概不负责……
银行为什么这么牛?有人归咎于垄断,有人则称银行业早就放开——除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也分布甚广,再加上众多的地方以及民营股份制银行,还有被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似乎,储户的选择面已然不窄。
但是,种种现实却表明,许多银行并未就服务水平的提升展开大力竞争,反倒是五花八门的收费粉墨登场,还言必称“与国际接轨”。这又是为什么呢?
换汤不换药的陈旧思维、客观存在的相对垄断浮出水面。四大国有银行怀有相当的“老大”思维,继承了不少消极的官僚作风,仰仗着独特的地位优势,服务时难掩牛气。再看邮政系统,既存在“尾大不掉”的尴尬,在金融服务上又难与“四大”抗衡。地方与民营股份制银行虽有一些竞争,但在金融管制下,“血拼”难以实现,同样没有实力与“四大”叫板,在“斗则俱伤”下,“和则互利”成为不坏之选。至于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终归受限,外资银行自身也端着架子,主要吸引“高端客户”,令众多中小储户只能远观。
此时,消费者用脚投票难有用武之地——矮子里面难拔将军。投资渠道狭窄、股市跌跌不休、社保力度不足,百姓只得选择服务欠佳、实际负利率的银行储蓄。而这也使银行更加缺少改进服务的动力。
如何真正提升社会金融服务的水平与核心竞争力?顶层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不可或缺。高层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离不开打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构建成熟的产权制度,完善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让财产性收入成为群众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夯实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
在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大前提下,银行业的发展与改革,也应为“鲶鱼”的出现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并激活良性竞争。在使服务与口碑成为银行的利润之源的同时,对银行的各项收费理当严格审核与把关。当银行必须以服务为先导,不再享有老大式旱涝保收,“爱存不存”式做派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许多问题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