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络传出苏州东区金鸡湖畔新矗起一座“秋裤门”的消息,据说建筑商已将此座摩天门楼命名为“东方之门”;然而在媒体中,许多网民看到其显露出的外形,马上联想到裤子,毫不客气地讥之为一条“秋裤”,而且是“低腰方格”的爱尔兰“秋裤”。
面对市民和网民的批评,主持建造“秋裤门”的有关方面当然心里很不爽。9月5日,他们通过《苏州日报》发表文章(署名“钱建伟”),声称“没文化看不懂‘东方之门’”,像《水浒传》中的教师爷那样告诫苏州市民及外地广大网民说:“读懂没计师的寓意,需要有一些文化底蕴,至少对东方文化”;要对“苏州城市的千年历史与城市格局有相当的了解与认识,最好能熟识当地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缺少了这些知识储备,仅把东方之门看成秋裤,也就难免了”。
该评论摆出自己掌握“千年文化”权威架子,对市民、网民的批评现出一副很不屑的神态,蛮横之腔罕见。但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却并设有告知我们,这条“秋裤”与苏州“千年文化”、“干年历史”是如何对接的?它究竟“寓意”了什么?苏州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是事实,苏州目前还存有许多历史古迹,但我们从盘门、阊门等城门之雄及园林之美、虎丘之秀、太湖之渺、小巷之静等形形色色文化中,丝毫也找不出它们与“低腰秋裤”有什么文史方面的血脉联系。就我的理解,“秋裤”的设计者灵感只能是来自外国的低腰格子西裤,再加上一点抄袭巴黎凯旋门的外形,并没有半点苏州传统文化的影子——“东方之门”的主设计者是一家英国公司,设计出有爱尔兰风格的“秋裤”也是极有可能的。
这篇文章本是想正社会“视听”的,但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该文强词夺理之际,内容又自相矛盾。文章一方面说要“读懂设计师的寓意,需要有一些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却又告诉我们:这座“秋裤门”的设计仅是“通过简单的几何曲线处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传承了苏州历史文化”。呵哟哟,原来其设计核心仅是“简单的几何曲线”,既曰“简单”,又何来深厚“底蕴”?它“传承”出了哪些历史文化?作者依然在给我们打哑谜;而称“秋裤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更是骗人的谎话,因为我们从“秋裤门”读出的只是一座抄袭凯旋门及低腰秋裤外形的大杂烩,哪里有苏州传统文化的影子?它采用中国庙堂宗祠古建筑风格了写?它吸取苏州古城门建筑风格了吗?它借鉴园林中别有洞天的文化底蕴了吗?它采用琉璃瓦、青砖等建筑材料了吗?就算是一条裤子,也是借鉴西式低腰裤而已,其建筑水准确实是低俗、愚昧的。而裤子又取名“东方之门”,也是名不副实呵,苏州在中国最东方吗?它能代表中国东方吗?这将比它“更东方”的上海、宁波,乃至台湾置于何地?
我又想起了欧洲童话《皇帝的新衣》,那两个骗子在给皇帝“织新衣”时,不也说过要能看到这“美的新衣”需要聪明和智慧,而悬蠢的人是看不到这类话吗?呵呀,我的“联想”可能又要惹“低腰裤”的设计者、拍板者、吹鼓手们不愉快了。不过,虽然我和广大苏州市民、外地网民都属于“没文化”之列,但假如我们相信了这条“低腰裤”是什么“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那我们就真的比童话中皇帝更愚蠢了。
在奇文末尾,作者说:“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可以由大师越俎代庖,拍板定音,但市民发言,评论评论,却也无伤大雅,这个可以有。”这些霸道言语,蛮戾之气,跃然纸上,如果这座“秋裤门”是建在某人家园中,当然可以建设者说了算;但它现在建在马路上,是城市的景观,是公共事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这就应充分听取广大苏州市民声音。难道市民在城市公共建设中的民主和权利,就只剩下“可以有”的“评论评论”了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