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上看到大学开学的热闹镜头——“送学的家长”一年胜过一年,操场上固然安营扎寨,寝室里则越俎代庖。不由得,就想起纪念陶行知来。
纪念陶先生,各地工作都没少做。各地报刊每逢陶先生诞辰必发追忆文章,年复一年,文章刊发知多少。甚至,我们这个素来吝于塑像的城市,还专门为他建造起纪念石塑。然而,这中间总少了点什么,不是吗?
要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不是容易的。只有高扬他的精神,拓展他的事业,后人才可以无愧于心地告慰先驱者。
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可惜,时至今日——打开天窗说亮话罢——我们某些学校对这一条却不以为然。“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在他们那里是虚晃一枪,他们打心底里热衷的依然是分数线、升学率!报载,为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是经多方协商,才总算落实了若干个工厂企业实习基地。奈何有的人家不会领情,要么不想来,要么来了也心不在焉,你辛辛苦苦的落实,到头来在他那里大半成了“落空”。
行知,行知,“行”在“知”先,“行”乃一个人求取知识的基础。不仅如此,“行”还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起码的一个层次来看,从人生在世总须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来看,也非自小培养下一代会“行”、会干活不可。陶先生写过一首《自立立人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现在呢?好些家长送各自的孩子开学,又是那种今人屡见屡叹的场景:斑发父母扛行李,年轻后生空手行!这还不算,听教师们说,现在有少数学生平时仍将脏鞋脏袜贮藏起来,赶星期天往家一送,请老人代劳。这不就丢弃陶行知的信条了?
人之生也,理宜幼则仰食父母,长则反哺双亲。如今,某些都已是十七八或者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了,体力精力远胜父母辈,不时时在家务操劳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已说不过去,岂可连自身的生活料理也推给老人家?不能全怪小辈,实在也是长辈纵容之过——看到小辈“自己的事自己干”,他和她就坐卧不宁,''哎呀呀,阿拉小囡从小勿做的”;只有“小辈的事长辈干”,亦即“自己的事人家干”,他和她才坦然呢。
《水浒》中,鲁智深去给长老合十行礼,长老只有苦笑而已。真是的,哪有披上袈裟、点过香洞就算皈依教门这等便宜的事儿呢?
但愿我们每个人在纪念陶先生时,也都别惹他老人家笑话呀!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