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书展西馆二楼的高校展厅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签发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宋词绝句200首》(汉英对照本)在众多诗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翻译家的参加下,精彩跃书架、纷呈映眼帘。
一本新书吸引了不同门类的众多专家前往助阵,聚集了不同年龄的众多读者前来购买,它的秘诀何在?纵观此书,我以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此书不仅有诗句、有翻译,还有绘画、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的配画、配子。它由陈君朴编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顾大僖主审;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顾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建民作序,书画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延林为本书题写书名;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大学书法教学协会与上海蓬莱书画院的众多画家不辞劳苦,为本书提供诗词配画、书法挥写及印章篆刻的服务。这正如编译者自己所云,大家用心和用功的动力,全在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和感染力:“绝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许多伟大的诗人留下了千古绝唱,用短短的四句诗行一直打动着千百年来的读者,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惊叹之余,更值得我们反复吟咏,以能尽收读诗明理、知趣怡情之乐。”一本新书,汇聚着这么多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它不仅体现了出版者、编译者文化传播的新理念,更烘托了上海学人整体治学、注重协同的新风范。我们相信,只有在这样的共同营造中,“出好书、写好书,好书多、好书香”的氛围才能逐步形成。
二是此书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先期出版的《唐诗绝句150首》(汉英对照本)的续集。它凸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一脉相传的风骨;更重要的是,它更改变着有些读者和批评家轻视宋诗、“言必称盛唐”的不正确看法。的确,唐诗波澜壮阔,瑰丽多姿,蕴藉空灵,李白、杜甫等大家可能是后人难以超越的诗人;但是,宋诗深沉内敛,精微清冷,朴质隽永,也有它过人之处。宋代产生几位伟大的诗人,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诗史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
首先,宋诗中也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一枝红杏出墙来”、“万紫千红总是春”、“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它们均是当时社会背景和人情世态的产物。其次,文学的发展既有当代现实的根源,也有自身历史的规律;它总是在不断地求取自身的平衡发展。假如一个时代偏于热情,下一个时代则将纠以沉稳,反之亦然。方之于人,唐代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而宋代则是一位已届而立之年相对沉稳精细的青年。此外,唐朝国力强盛,故诗人出言豪壮;宋朝国势日蹙,故骚人多悲愤哀怨之辞。再次,唐代似乎还无文字狱,诗人写作少有顾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矛头直指先皇玄宗可为大胆已极,而宋代则文网罗织,(如苏轼的“乌台诗案”),故诗人的个性难以张扬,这也是造成宋诗内敛的因素之一。最后,词在宋代鼎盛,产生了一批专工词作的诗人,如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周邦彦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宋诗创作的成就。不过,宋代继唐代之后,宋诗继承和发展了唐诗,许多宋代诗人均以唐代诗人为楷模,其诗作中不无唐诗畦径风格的痕迹。因此,对一般读者来说,若心无成见而能兼收并蓄之,则阅读宋诗必获益良多。
三是此书的出版,既可以为中国读者汉英并举的学习古典诗句“锦上添花”,更可以为外国读者英汉兼得的赏析古典诗文“雪中送炭”——中国韵、世界风就在这样的特定语境中,扬鞭催马、一路高歌。
中国韵——中国文人向来注重吟诗作画,写字治印,视为修身养性的一部分,到了宋朝,更是达到高峰。本书将上述几者结合在一起,并在宋诗上加上英译,可谓创举。苏轼《春宵》(A
Spring
Night)曰:“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作为一个宋朝官员,苏轼有宏大的社会性思考与治国方略选择;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给予琐屑的亲情乐趣以永恒的价值,正可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是他《江城子》中的一句词,也让我们听后更觉别致和亲切。而他政治上的对头“拗相公”王安石,推行其政治主张是那么强悍绝情,但一入诗境,竟也把“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庸常状态点化为终极快乐,在《夜直》(On
Night Duty at
Court)中,他这样写道:“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无论政治斗争怎样残酷和绝情,春色的宜人和花影的迷人总是一件使人感慨和怀恋的景观。这是否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启发:从政治角度上说,无论你是什么立场、什么主张,到头来你最后只能赞同让普通百姓过上有无数小乐趣的日子,而那些由亲情、友情、爱情与自然景色钩串起来的无数细琐的乐趣,也就是我们人生至为宝贵的璀璨记忆。
中国韵,让我们看见:诗可言志,蕴藏着国人情感;画可写意,突显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书可显气,呈现国人风骨;印可记史,留下国人千年的痕迹。
世界风——由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这个地球正在越来越变小、彼此之间也正在越来越变近。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尤其在文化交流上,彼此的隔阂正在减弱、彼此的差距正在缩小,世博会、奥运会等就是证明。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这个地球又正在越来越变大、彼此之间也正在越来越远。我把我的强在于你,你把你的奉送与我,彼此的信任降到冰点、彼此的差距正在扩大,国际战争风云、地区冲突变幻、危机一蹶不振、矛盾不可调停……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肩负的使命就很重要。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宋诗要让异域民族理解是相当困难的,只有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才可体悟。本书将所选诗作了全译,无疑是一条理解意义的好途径,配之以书画印,亦能烘托展示意境,使外国人可感受其魅力,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具有推动作用。为此,编译者也做了全力诠释:“我译诗的目标不变,即在形式上尽力保持绝句特有的四行格式和押韵方式;在内容上,则力求达意传神。我以为,在某些译诗中,我达到了我的目标,而在众多的译作中则未臻完美,还望读者鉴谅,更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比如,外国人总以为我们的腐败温床长时期以来一直是这样的,殊不知,对中国的官员要求,我们早在宋代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言提示,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不仅有过量的敏锐性抵制这种腐朽性,而且还有文学的人道性弘扬一种温馨感。在《江上渔者》(The
Fisherman on the
River)一诗中,他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大家都想享受鲈鱼的美味佳肴,但是,有谁会想到,打鱼人的辛苦和不易呢?在一般人眼中,文学和政治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读了范仲淹这样的诗句,你还会把它们两者截然隔开么?今天,在我们的世界舞台上,哪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不是沿着范仲淹这样的走势前进的呢?
比如,对宋明理学,我们过去往往一棍子打死,贬多褒少。但是,朱熹用《春日》(Springtime)告诉我们:“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就是说,“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一种封建的伦理道德固然错误;因为他存的天理是封建少数人的理;他要灭的人欲则是大多数人的欲。这种把天理和人欲绝对割裂开来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是,问题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即是说,理总有它既定的活动法则和界面,也有它可承受的极限和底线,一旦社会摆脱这种法则和冲破这种界面,把欲望升到难以遏制的程度,尤其是从领导开始到干部带头,人人都在把欲望作为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境界时,人人都为了欲望无暇顾及“寻芳”和“光景”、处处都为了有形物的占有丢失“等闲”和“春色”时,理没有了,人的欲和动物的欲混淆不清甚至互为颠倒,这样的欲还有啥滋味呢?今天,在我们的世界舞台上,哪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不是汲取着朱熹这样的谋事方略思考的呢?
世界风,让我们感悟:诗可言志,昭示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画可写意,舒展着人性普遍的真善;书可显气,奉献为真理一往无前的精神才是人生最高尚的品格;印可记史,绵延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
感谢你,《宋词绝句200首》的出版;更感谢你,中国韵、世界风的宋词绝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