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 索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售让求购
  • 美食亚城
  • 成长教育
  • 企业黄页
  • 男人女人
  • 生活杂谈
  • 摄影摄像
  • 诗歌文学
  • 谈天说地
  • 医疗保健
  • 招聘求职
  • 亚城论坛
  • 房产租售
  • 打折降价
  • 文体娱乐
  • 热点杂谈
  • 健康养生
  • 保险园地
  • 旅游休闲
  • 园艺之乐
  • 亚城社团
昌法法师的善举值得推广
热点杂谈 | 2012年08月18日 01:06 / 作者:没有名字可以不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0
镇江大圣寺主持僧昌法法师感念母亲孤独去世的境遇,决定在寺中办起安养院,收养孤独老人,让他们在此安度最后时光并获得临终关怀,安养院的宗旨定为“帮天下儿女尽孝,帮世间老人解难”。自2002年建立以来,常年有百余老人在此养老,有137位老人有尊严、有关怀地在此处走完人生之路,获得社会交口称赞。(详见8月16日《新闻晨报》报道)   现在中国已是老龄化大国,随着国家实行独身子女政策后的一代又一代父母渐入老年,养老问题逐渐显得突出起来,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至少要照顾四位老人(不包括更上一代),他们的负担够重的。这些年,政府除建了许多公办养老院外,还提倡发展民间及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也取得了成绩。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老龄人增加,老人养老、临终关怀等机构、场所依旧是“僧多粥少”,许多养老机构床位不够,老人找不到合适的养老场所,子女们不堪重负,社会亦有许多无奈,至今仍是难点。
  当然这个问题还是要解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孩子出生后要让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对孤独耄耋老人要让他们幸福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岁月,这是我们的国策决定的。养老问题如何完美解决?我认为发动各界人士兴办养老机构,仍是长期的选项。而鼓励寺庙兴办养老院,便是很不错的创举。
  佛教倡导慈悲为本、行善施助、扶危救困,虽然“修来世”是理想,但在信众中主张做善事,却无疑有助于社会和谐和道德水准的提高。像镇江大圣寺创办安养院,便具有许多独特优势,因为在宗教场所,无世俗理念下的势、豪因素,能给老人们享受真正的平等、尊严;寺院办安养院,纯粹为社会慈善事业,无赢利躁动;伺服老人的人员,均为有行善信仰的义工或老人互相扶助,这样不会发生虐待老人的现象,等等。应该说,大圣寺这些年收养扶助了数百位孤独老人,为社会分了优,做了好事,真乃佛门人士的大善举,比某些名寺院当家和尚办公司、搞经营、甚至荒唐地策划让寺院包装成“旅游公司”上市,其品格高出了不知多少倍,为此,我们要感谢镇江大圣寺和昌法法师,他们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有很光明灿烂的示范作用。
  现在,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更广泛落实,各地恢复和新建了许多寺庙,当然是为信众举行宗教仪式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寺院在提供信众做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不妨也发展一下养老服务的善举,像镇江大圣寺建安养院那样,每个寺庙都能建一个善养孤独老人的场所,伺服人员可就地请僧人及义工、宗教志愿者及身体尚好的养老老人担任,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可充分挖掘社会潜力投入养老事业,二是经济实惠,三是可遍地开花,四是还可发动来寺庙参观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人士望安老人、培养他们的善念乃至捐助老人安养事业,最根本一条:老人进入慈善为本的寺院,将可以获得真诚服务。假如每个有一定规模、又有场地的寺院都能办一个慈善性质的养老院,收养生活孤独或经济窘迫的老人养老,我们的佛教界将为社会养老事业作出大贡献。
  囿于条件,大圣寺安养院收养的老人大都为居士或信众,这是不应苛求的,他们解决了这一部分老人的养老及临终关怀问题,就为社会分担了养老责任。当然,其他寺院若有条件,在可能创办养老场所时,不妨把收养对象的范围扩大一点。我甚至想,镇江大圣寺创办安养院的经验,能否为其他宗教界和各地红十字会借鉴呢?
  • 最新评论
  • 更多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
楼主 | 站龄:0年
没有名字可以不 [站内短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网条款 | 赞助我们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2014 atlanta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