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已谢幕。然而,对伦敦奥运的评弹此起彼落方兴未艾。在继此届奥运开幕初打着“节俭办奥运”的旗号曾一度被迎来几声赞好之后,越来越多的质疑之声纷至踏来。在伦敦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致辞中对本届奥运会的评价是:伦敦奥运会是一届充满快乐和荣誉的运动会。应该说,这是肯定的评价。人们记得,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罗格曾说是“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对两届奥运会,身为奥委会主席的罗格都予以肯定,但用辞却明显不同,令人读来回味。
8月12日,中国有一地方媒体记者发表文章云,随着奥运闭幕之脚步临近,大家的心似乎已经飞回了国内,被冷落了20多天的舌尖,可以过隐了(见郑州日报2012年8月12日)。
笔者以为这只是中国媒体的牢骚,其实不然。点击网上,日本运动员抱怨奥运食物太难吃,美国媒体抱怨奥运村床太小,安检关卡堪比机场;印度选手抱怨在伦敦奥运村如厕难,上厕所要排队。此外,媒体抱怨伦敦准备不周到等等。假若这些抱怨还只属于外国媒体外国运动员的话,可能有出自对他乡缺乏感情之因。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连英国公众、英国商人、英国出租车司机也加入抱怨奥运大共鸣或大迸发之中。美国一家报纸的记者在伦敦街头随机采访当地人“对奥运有什么感想”,听到最多的是“苦涩之声”,也不乏讽刺之词,基至不少英国人断定,在奥运结束的那一天,伦敦肯定会留下伤疤。
对新一届奥运,斥责之声如此之尖锐,如此广泛,在笔者印象中也是空前未有。
当然,令中国人反感的是,在奥运会出现双重标准,比如,羽毛球所谓让球令4对羽毛球选手取消比赛资格,却轻易放过英国自行车队的“假摔行为”;对来自中国16岁的叶诗文打破世界记录,则又穷追不舍,非要说兴奋剂之因,国际权威机构出台检测结果否定兴奋剂之因之后,依然出现质疑之声。至于圣火熄灭、挂错国旗、奏错国歌等等真可谓洋相百出。至于英伦公众看球退场,其场面堪比中国“春运”等火车排队半天,以至于英伦球迷“大呼恐怖”。
在这一系列抱怨牢骚背后,人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面对“伦敦、北京两届奥运会谁更优秀”的话题,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我有一个词是“不用去比”。这句话比较斯文也比较贴切。
伦敦奥运为何会出现牢骚此起彼落现象?分析个中恐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伦敦奥运开幕前,英国有媒体曾办过三届的伦敦再呈“日不落”的雄风。然而,与2008年北京奥运那严谨热情开放安全相比,确实比出高低,比出了优劣。当然,并非说北京奥运完美无缺,也不能说伦敦奥运毫无特色,但北京奥运确是以“平安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载入历史史册,不但中国人感到自豪,连外国朋友也竖起大拇指,国际奥委会主席国格连连称赞。
奥运会,一方面是体育精神的聚会,同时它也在相当程度上是国家实力的比拼,这应该是常识。古代奥林匹克的意义之一就是用体育比赛代替战争,当然到了现代奥林匹克,这一涵义被引申了很远。主办奥运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主办国的政治风貌、人文环境和管理水平。北京奥运的成功是举国体制的结晶,对于举国体制,有些人们有所怀疑,但面对北京奥运与伦敦奥运的比较,人们很容易作出比分。
就奥运会来说,举国体制成功激活了中国民间的竞技体育潜力,把它们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奥运成就不是是个国家搞举国体制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倒退几十年经济孱弱的中国能做到的。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的产物,这个中国特色不但成功地把神九送上太空,成功地使青藏铁路横卧青藏高原,使中国一跃崛起,也使北京奥运大放异彩。这也是伦敦奥运闭幕中国的人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吧。
中国在伦敦奥运会上仍取得了新的辉煌,获得了在境外参赛的最佳成绩。奥运的事业还将永久延续,人类的和谐需要不断维护,我们将眼光投向未来,相信明天会更美好。罗格对伦敦与北京奥运会的评语就是最贴切的评价。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