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的窝棚就是夫妇俩在合肥的“家”
○羊群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牧羊人韩玉米夫妇身后则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现代化厂房
为了这群羊,夫妇俩常常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即使是在万家灯火的大年夜,夫妻俩仍然守着这群羊,清冷地看着烟花满天……
傍晚6点钟,空气中的炙热消退了些,夕阳将金黄的余晖洒在地面上。韩玉米和朱孝芳穿上长袖,戴上草帽走出了小木棚,打开了羊圈。300只波尔山羊撒欢似的冲了出来。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声,羊群立马听话地沿着熟悉的路线,向一片草地跑去。朱孝芳带着大黄狗“小胖”紧跟其后。一路上,羊群欢快地穿过一个个小土坡,终于在大别山路和双塘路交口的一片水草肥美的地方停了下来,安安静静地啃着草叶。韩玉米和朱孝芳也松了口气,站在羊群地周围,满足地看着羊儿们吃着草,偶尔有一两只调皮的羊要脱离队伍,他们就连忙跑上前去制止。在他们的身后,则鳞次栉比地伫立着一座座钢筋水泥包裹着的高楼大厦。这个牧羊的场景就在合肥西郊。
40多岁的韩玉米和朱孝芳夫妇是滁州明光人。多年来,夫妻俩一直背井离乡,四处漂泊靠养羊为生。他们的足迹遍布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多个地方。去年农历十一月,夫妻俩跟着老乡来到了合肥。
在西郊南岗的大别山路附近,韩玉米夫妻俩打听到一块空地,空地四周长满了齐膝的野草。夫妻俩在空地中间搭起了百米长的羊棚,在羊棚旁,则是不足五平方的简易木棚,这就是夫妻俩在合肥的“家”。一辆电动三轮车,一张床,一张桌子,几张凳子。这是“家中”仅有的财产。
夫妻俩的孩子还留在明光老家。而这群羊,则成了他们的“孩子”。天气凉快的时候,夫妻俩几乎全天都在外放羊。如今天气酷热,每天只有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他们才带着羊群出来觅食。晚上7点半,夜幕降临。羊儿们已经吃饱,有些羊已经怡然自得地打起了盹。韩玉米手持羊鞭,吆喝一声,唤回离群的羊儿,开始往回赶。即便是穿越马路,看见旁边一辆辆呼啸而过的小汽车,羊儿们也很镇定自若,见怪不怪。这穿行于都市的羊群,俨然成为钢筋水泥丛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等最后一只羊进了羊圈,天空中已经繁星点点。小木棚里没有光亮,朱孝芳点起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在风中摇曳,周边的蚊虫积聚过来。朱孝芳在几块砖头垒起来的锅灶前烧着洗澡水。他们用中午吃剩下的西红柿蛋汤下了两碗面,加上中午的剩菜则是他们晚上的伙食。
韩玉米趁着这个空儿,将三个大水桶搬到电动三轮车上,踩着月光来到附近的水坑,韩玉米每天来回六趟,从这里拉水回去喂羊。300只羊夏天得喝20桶水。
晚上10点钟,羊群渐渐地安静下来,蛐蛐和青蛙欢快的叫声划破了夜的静寂。朱孝芳在一旁刷锅洗碗,而忙完一天的韩玉米,坐在木板床边,打开收音机,这是他唯一的娱乐方式。
支撑他们日复一日艰辛的信念,则是他们对收获的渴望。韩玉米早就想好了,等到农历十月,羊们长大了,可以销往外地。到时候,他们就可以拿着辛苦赚的钱,回家看望日夜思念的女儿,给女儿交学费,添置新衣服。李冠玉周莹莹本报记者刘晓平虞俊杰摄影报道
=============分页符=============
○朱孝芳打开羊圈的门,羊儿们都迫不及待地跑出羊圈
○韩玉米提来水,羊儿们涌上来开怀畅饮
○朱孝芳在几块砖头垒起来的锅灶前烧着洗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