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6月2日消息,两岸加强文化交流并签署文化交流协议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前台湾海洋大学教授丁介民接受中评社专访时建议,两岸敞开胸襟,由文史学者共同编撰从小学到大学使用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谈中国文化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由浅入深,说明中华文化需要去发扬光大并延续的精华,客观面对历史的真相,不要加以任何政治干扰。
丁介民1937年生于北京,祖父丁国瑞是天津爱国报人,父亲丁秉燧是燕京大学新闻系高材生,致力研究中国戏剧文化,在两岸有影响力。丁介民担任台湾海洋大学教授22年,教授训诂学、文字学以及经史,2002年退休,曾参与创办“团结自强协会”,长年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研究“台独”30几年、坚定反独促统的丁介民指出,台湾文史教科书的问题最可怕,遗害无穷,要处理,“台独”从李登辉、陈水扁以来,处心积虑20几年,用公家的预算,搞意识形态。例如杜正胜的课纲改了很多用字,例如“清帝国”、“日治”、“我国”最高的山是玉山、“中国最大岛是海南岛”等,消毒要消个10年、20年都来不及,马英九不但不消毒还延续,如果未来四年还不解决这个问题,扭转过来,就别谈什么历史定位了,我们的下一代孙子辈如果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会是遗害千万年。
丁介民说,“台独”是病态心理学,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台独”,而是台湾意识,台湾意识是由文化的自卑感及岛民病态的劣根性所形成,李登辉时代还加上皇民化意识,一些人往往把“改国旗、换国号”作为“台独”成功的标志,其实不改“国旗”、不换“国号”的“台独”更为可怕、可悲、可恶。
丁介民主张,两岸合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不涉政治,只谈文化,只谈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化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由浅入深,说明哪些中华文化需要去发扬光大并延续,从小学到大学都适用,这绝对可以做得到,大家开个半年会都没有关系。
丁介民说,文化教材内容可以不局限于论语、孟子,可扩及到诸子百家,大家集思广益开会,用心研究条列出来,引经据典,从小融入生活教育,编写文化教材只在一念之间,不谈党派,不谈主义,也不谈什么制度好坏。
他说,教材编好之后,看哪一边胸襟开阔,拿到学校去用,如果大陆采用,台湾不用也没有关系,海外可以发行来用,海外还有好几千万的华人子弟,视野不是只限于台湾2300万人与大陆13亿人,还包括全世界炎黄子孙,甚至还可以普及到愿意接受并吸收中华文化的外国朋友。
丁介民强调,两岸之间唯一的管道与大道就是文化交流,两岸都要有开阔胸襟,必须要把文化中原来好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值得我们珍惜的、值得我们延续的,把它发扬光大,而不是只做表面的、只做很肤浅的东西,但是要慢慢来,不是一下子就能做成的。
他指出,蒋介石、蒋经国执政时重视“国防”,但也还有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只是受限于精力与财力。孙运璇晚年时曾说过,我们当时“国家”穷,全付精力致力于经济财政的建设,而忽略了文化这一块,尤其是关于历史、史观这一方面,两岸现在加强文化交流应受肯定,但还是不够。
丁介民说,他还记得小时候的北京,那种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氛围的互动,对长辈的尊敬,很多人虽然不见得识字,但有几千年下来传承的无形、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台湾基层农民的生活跟黄河流域的农民都是一样的,两岸要透过交流互动,把这种消失半个世纪以上的传统中国文化道德观与价值观逐渐恢复。
对于两岸签署文化交流协议的问题,丁介民认为,签协议的本身是政治性的问题,“如果同是一个文化,我们是一国的”,签协议不一定是必要的。
1992年11月,丁介民是最早以考据方法写南沙群岛问题论文的学者,他指出,南沙群岛在东汉时即为中国领域,至今群岛上四处遍布中国的庙宇、坟墓,中国历代政府一直宣称拥有整个南沙群岛主权。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