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杜伟新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得了多少奖了,只能模糊地记起,全国性的奖项有130多个,如果加上其他杂牌奖,至少在200个以上。17年省吃俭用,杜伟新花在各种获奖证书上的钱有十多万元,几乎倾尽毕生积蓄。岳父说,如今女婿穷得只剩下各种获奖证书了。(5月17日《广州日报》)
见过获奖的,没见过如此痴迷获奖的。宁可不吃饭也要“获奖”,虚荣心如此登峰造极,实在不敢恭维。即便是,不想获奖的公民不算好公民,但这种为获奖走火入魔,为获奖倾尽家财的人,显然是病态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行为。
虽说,五旬教师倾尽家财“获”证书200余个,这样的“获奖专业户”堪称奇闻。但与杜伟新类似的为奖“乐此不疲”、花钱买奖的却大有人在。那么,谁来拯救花钱“获奖”的杜伟新们?
解铃还需系铃人。首先,杜伟新们要学会自救。一者,正确对待荣誉与名利,不好高骛远,不饮鸩止渴;二者,但凡货真价实的评奖、颁证,基本是不谈钱的。只要收钱,几乎都是山寨奖、忽悠奖之流,根本一文不值。三者,荣誉如同浮云,自己几斤几两,得好好掂量掂量,千万不能为了沽名钓誉倾家荡产,更不能见毛就是鸭,逢奖必要,见奖就上。该得的奖才能得,能拿的证才拿。
其次,杜伟新们需要“他救”。因为,他们既是唯奖是获、唯证是拿的中毒者,更是形形式式“山寨”奖项的受害者。倘若,评选机构不是鱼目混珠李鬼横行,如果没有“颁奖经济“的横行霸道,哥再恋奖,恐怕也只能是个传说。杜伟新肯定也成不了“获奖专业户”。因而,要想真正拯救杜伟新们,就必须“清理门户”,加大打假力度。让每一个获奖者感到获奖并非易事,更不是花钱了事那么简单随便。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