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作坊内的人正在分装假盐,并警惕地观察周围。
右为黑作坊造的假盐,每袋1000克;左为正规的食用盐,每袋400克。
本报记者经过多日暗访,发现该窝点确实存在,窝点内的盐销售价格远低于市场价,这批盐多流向周边一些小饭馆、小农贸市场。
昨天,北京市盐务管理办公室表示,初步认定该窝点用工业盐冒充食盐,将对这一窝点进行查处。
黑作坊隐蔽且警惕性高
3月27日,读者刘明(化名)致电本报称,他到通州潞城镇七级村办事时,意外发现一间民房里堆放着数十个编织袋,一些人将编织袋里的白色粉末分装到小塑料袋内,小塑料袋上写有“精制加碘盐”。刘明仔细观察后怀疑,编织袋内是工业盐。与此同时,刘明还发现,民房内好像还在分装劣质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