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裡說,過去四、五十年,獨居的現象在美國戲劇性興起。書裡舉出的數字包括:1950年時,美國的單身者只有400萬,2011年則有3200萬,獨居女性占1800萬,男性則占1400萬,其中又以55歲至65歲者最多。全美的「一人家庭」,占了家庭總數的28%,一人家庭的數量超過了「夫婦加子女」的家庭,不少大城市的一人家庭都在40%以上(例如舊金山、西雅圖、丹佛、阿特蘭大),紐約市的曼哈坦和華府,單身者更接近50%。單身的現象不限於美國,英國衛報報導,1996年時全球的單身人數為1億5300萬,2011年已增至2億7700萬,期間的增幅達55%;瑞典的一人家庭高達47%,挪威40%,日本30%,中國沒有確實數字,但單身者「迅速增加」。中天新聞的報導說,台灣的一人家庭,占了家庭總數的四分一,以人數計單身者達760萬。香港好像沒有單身人數的統計,但香港政府卻對單身女性作出統計,發現約有70 萬;香港媒體比較關注港女難找對象,因此北上找對象已漸成趨勢。單身現象並非現在才有,但近年成為明顯趨勢,卻是大家都可察覺的事,而且這種趨勢看來不會減退,只會「越演越烈」,導致社會越來越成為「單身社會」。導致單身的因素,除了女性主義思想、生活都市化、離婚率高(2011年在美結婚者,半數預期最終會離婚)、以及50歲以上的離婚者難再找對象等熟悉的因素,還有一些新因素,值得一說。例如社交網站興起,讓獨居者既可享受單身的自由,又可破除孤單,隨時可與人聯繫,令交友可能比前更易,以及更多選擇。又例如,年輕一代不但不以單身為憾,更以之作為前衛的標榜,遲婚已是理所當然,同居也變得過時。單身不僅是時代的標誌,而且是唯一的出路。還有,當今社會「個人主義」流行,人人都以我為主,追求個人成長,發展自己的才能,以致書好像永達讀不完,工作可以不斷更換,成長期大大延長,三、四十歲不結婚是等閒事。因此,不論男女,都要求給予自己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可能是導致「單身社會」的最大推動力。單身既然成為主流觀念,大家就不得不改變態度,要用新的角度去面對和了解這種現象。以前,人們對單身者、獨居者多少都抱有懷疑,但是當我們的社會逐漸變成「單身社會」時,大家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