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节日还没有到,已经衬托出众多,奔波于回家旅途,采购年货等为过年而忙碌的氛围。年年如此为节日奔波忙碌的人群中,一如既往会发现,屡禁不止的公款送礼腐败者身影。
据大河报,1月13日报道:一辆急救车停在丰产路上,车里拉的不是病人,而是一些包装精美的土特产。卫生院的急救车不载病人却满载礼品到省城去送礼,之所以会被“看不过眼”或者“好事”的读者,向报社提供新闻线索。不仅反映出,将救命的急救车变公款送礼车,蔑视生命行为刺痛了民众眼球,而背后却反映出,群众对年前公款送礼的腐败行为已经深恶痛绝。
节前公款送礼,已成节日腐败中治而不愈的诟病。每到重要传统节日前,某些部门不是去体察民情,做好节前应急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而是忙于将公款转变成奇缺的年货,给所谓相关部门的领导们送礼。表明,节日已成为公款送礼滋生腐败的温床,体现出现行制度中存在亟需“急救”的,节日公款行贿受贿腐败病。虽然,节前公款送礼风,已成政府、社会和民众心知肚明,防而不止,定期狂刮的潜规则腐败风。并且,日前,中办国办也在两节前发布了“三严禁一简化”的通知,可是在严厉防范节日腐败告诫令面前,那些诸如急救车变公款“送礼车”以及茅台酒、虫草价格飙涨背后的公款送礼,助推的涨价歪风,仍然在节日烟幕弹的掩护下,发生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愈演愈烈的腐败行为。也就说明防范腐败政令,只是一纸条令,缺失从源头上禁止节日腐败的操作规范。
其实,发生节日公款送礼腐败,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现行反腐败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造成的;一方面,反腐监管部门,往往只是从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防范腐败观点出发,就会出现心慈手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隔靴搔痒的反腐做法,不仅让那些行贿受贿者心存侥幸和无所谓心理,而且会让腐败行为打着,过节送礼是人之常情的幌子毫无顾忌行腐败之实;另一方面,单位内或者条块管理部门内设反腐机构,往往会被部门利益或者,集决定、决策权一身的一把手“集中”掉反腐做法,况且置于行政决策权之下的反腐机构,往往会被行贿者潜移默化成,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受贿者,从而利用反腐监管权谋取个人私利,甚至自己会以权谋私,索贿受贿。
可见,正如被披露的急救车变“送礼车”事件那样,节前单位明里暗里,向有关涉及部门和官员仕途的“利害”部门公款送礼行为,已是公开的显而易见的普遍现象,而那些公款送礼部门的纪检监管机构,也只是心知肚明,只不过是由于共同或者个人利益驱使,不作为或者不敢为而已。因此,要从根源上消除,急救车变“送礼车”之类的公款送礼,就亟需,从反腐败体制上进行“急救”,就必须让反腐败机构独立于部门管理之外,独立行使反腐败监管权力,才能割断腐败者与腐败监管者之间,利用权力形成的共同腐败利益益链条,才能真正“急救”,不符合常规,越反腐越腐败的反腐败乱象,走向符合现实的反腐败正常轨道上。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