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诸如绿领巾等一系列校园"冷暴力"事件,引发了各界关注。
名词解释: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家庭冷暴力,多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家务等行为。二是职场冷暴力,无论是家庭冷暴力,还是职场冷暴力,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虐待。
校园冷暴力: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现象描述: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事件曝光之后,学校纠正了该班级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目睹此事的网友拍下照片,发到网上。
社会影响:制造疏离将造成深层伤害
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首先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尊才能自信、自立、自强。如果用这样的教育理念来主导教育行为,就不会出现这样惩罚和对待学生的方式。"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皇冠小学校长于艳丽说。
为何出现校园“冷暴力”?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了一个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育人应该是第一位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教师专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但育人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跟上。
【专家说】
嘲笑比耳光伤害更大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林丹华
"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产品,就应该在产品出厂前,给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传宝
"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网友说】
不能用陋习代教育
@如果爱—欧伟强:此前坊间热议为何中国岀不了乔布斯,有色教育正是一大毒瘤。人为把学生分成红黄蓝、优中差,非此即彼。殊不知创新的本质在于变,在于破坏性思维。把学生拴上标签就禁锢了思想的可能性。
@孙骏毅: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决不是把学生分成好与差,而是指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其可以接受的教育。反观现在唯分数论,人格歧视,以陈规陋习管理现代教育;嘴上喊教改,十年无效果;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格有缺陷,既缺乏教学新理念,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黄土高原黄土包:成绩歧视,贫富歧视,地位歧视,人身歧视,歧视!歧视!这种素质,自身怎能不被歧视?
@vv微言: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类的灵魂。如此充满歧视、冷漠和压抑的 "创意"教育方式层出不穷,教育者们该认真反思反思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