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求道学道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基意思是说:执一纲则能得其目,迷于繁琐则惑其根本。因此,圣人遵循道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因为,
凡人之患,往往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而曲思于细者必亡其大,锐精于繁者必略其要。目察秋豪之,则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则不见太山之高。何
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少则得,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
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所以,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举一纲而万目张,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则其众理而万事
应,此人君面南之术。《管子.心术篇》云:"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孔子曰:"予一以贯之。"抱一,也即是《中庸》之用中,《大学》之诚意,此都是
指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和处理一切事物。
王安石在《致一论》中说:“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精其理之道,在乎致其一而已。致其一,则天下之物可以不思而得也。”又说:“天下之理皆
致乎一,则莫能以惑其心也。”王安石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众人为万理之分殊所迷惑,而圣人则能从万理之中提炼出一个根本的东西,即“一”。这个“一”,就
是“道”。韩非子也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也就是说,道蕴涵着世界万物共同本质的普遍规律。如果掌握了“道”理,便可对其子事物的本质以
及变化有所认识;便可“抱一而为天下式”,为我们正确处理事物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有人说,老子之书,以“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构成,如果说“道经”是形而上的,“德经”是形而下的,那么,此书并没有执着于形而上,也没有执着于形而
下,其目的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世人常以为老子是讲“出世”的,若真是出世者,则不必讲“德经”,只要有“道经”即足矣。故而老子道德经的实质是忧
世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