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 索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售让求购
  • 美食亚城
  • 成长教育
  • 企业黄页
  • 男人女人
  • 生活杂谈
  • 摄影摄像
  • 诗歌文学
  • 谈天说地
  • 医疗保健
  • 招聘求职
  • 亚城论坛
  • 房产租售
  • 打折降价
  • 文体娱乐
  • 热点杂谈
  • 健康养生
  • 保险园地
  • 旅游休闲
  • 园艺之乐
  • 亚城社团
美国侨报:谁“制造”了巴尔的摩骚乱?
生活杂谈 | 2015年04月30日 08:43 来源:美国侨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0

近日,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又一场骚乱,数百辆汽车被烧毁,很多商店遭遇打砸抢。美国《侨报》日前刊文称,除了改善基层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外,美国各界应重拾南北战争时的“宽容”和“理解”精神,丢弃种族意识,回归国家意识,建立起人与人情感深处的真正“平等”。


  文章摘编如下:

  骚乱的缘由,是一名非洲裔青年被警察逮捕后于住院期间离奇死亡,当地民众举行示威游行,不料却演变为骚乱。截至目前,当地宵禁一周,骚乱已整体平息,但骚乱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仍在舆论热议之中。

  综合美国近年的骚乱来看,大多逃不过一个逻辑:非洲裔人士死于白人警察之手。弗格森骚乱是这样,巴尔的摩也是如此。为何美国的警察“偏好”针对非洲裔人士呢?

  非洲裔优秀的身体素质,影响并推动了美国体育产业,这是社会的共识。但非洲裔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且缺乏良好家庭教育,使其在就业机会、社会贡献方面都落后其他族裔。即便鲍威尔、赖斯先后担任美国国务卿,奥巴马更成为了总统,这也并未改变非洲裔整体的贫穷现状。

  于是,好逸恶劳、吸毒犯罪,靠申请失业救济度日,在该族裔中司空见惯。而非洲裔帮派林立,也成为美国不少城市的一大顽疾,比如此次巴尔的摩骚乱,黑帮分子乘机“浑水摸鱼”,大搞打砸抢。

  可以这么说,非洲裔犯罪一度是美国社会犯罪率飙升的原因之一,故而,即便美国早已实现“平权”,但警察们仍免不了“先入为主”给他们贴上“嫌犯”标签。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及各州便纷纷出台两项打击犯罪的政策。一个是“零容忍”,另一个是“三振出局法”。前者有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执法,二是重视打击轻微犯罪。后者则强调,只要犯过两次重罪,哪怕第三次多么轻微,都要采用强制性量刑准则,大幅延长监禁时间。这也是为何美国监狱里竟关押着230万犯人。

  非洲裔犯罪几率高,入狱率自然也高。美国警察装备越来越“军事化”,各种“意外死亡”更是频频出现。对于以上两项政策,美国各界一直质疑太过苛刻。就连当时政策推动者克林顿也坦陈,它们有些“矫枉过正”了。

  情感深处对非洲裔的“低视”,远不止停留在警察身上,也反映在美国各阶层中。2014年洛杉矶快船队老板唐斯特林因私下发表歧视非洲裔的言论,在全美引发轩然大波。最终唐斯特林被终身禁赛,并被勒令卖掉球队。可谁能想到,他的球队,从主教练到主力球员,全都是非洲裔。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公众场合,他一向表现出对非裔群体“礼遇有加”。

  从20世纪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到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再到2001年的辛辛那提骚乱,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非洲裔在法律层面逐渐赢得了平等地位。但要让美国各界从情感上真正平等看待非裔,则有赖多方努力。

  对美国政府而言,需要加大对非裔社区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的投资建设,提升就业率,降低贫困率。生活现状改善,个人素质就会上去,犯罪率自然降低。用中国的话说,这叫“ 仓廪实而知礼节”。其次,美国各界应重拾南北战争时的“宽容”和“理解”精神,丢弃种族意识,回归国家意识,建立起人与人情感深处的真正“平等”。


  • 最新评论
  • 更多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网条款 | 赞助我们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2014 atlanta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