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 索
  • 新闻资讯
  • 活动预告
  • 售让求购
  • 美食亚城
  • 成长教育
  • 企业黄页
  • 男人女人
  • 生活杂谈
  • 摄影摄像
  • 诗歌文学
  • 谈天说地
  • 医疗保健
  • 招聘求职
  • 亚城论坛
  • 房产租售
  • 打折降价
  • 文体娱乐
  • 热点杂谈
  • 健康养生
  • 保险园地
  • 旅游休闲
  • 园艺之乐
  • 亚城社团
为什么要求道学道
医疗保健 | 2009年04月16日 15:11 / 作者:kathy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0

                    为什么要求道学道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基意思是说:执一纲则能得其目,迷于繁琐则惑其根本。因此,圣人遵循道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因为, 凡人之患,往往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而曲思于细者必亡其大,锐精于繁者必略其要。目察秋豪之,则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则不见太山之高。何 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少则得,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 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所以,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举一纲而万目张,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则其众理而万事 应,此人君面南之术。《管子.心术篇》云:"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孔子曰:"予一以贯之。"抱一,也即是《中庸》之用中,《大学》之诚意,此都是 指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和处理一切事物。    王安石在《致一论》中说:“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精其理之道,在乎致其一而已。致其一,则天下之物可以不思而得也。”又说:“天下之理皆 致乎一,则莫能以惑其心也。”王安石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众人为万理之分殊所迷惑,而圣人则能从万理之中提炼出一个根本的东西,即“一”。这个“一”,就 是“道”。韩非子也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也就是说,道蕴涵着世界万物共同本质的普遍规律。如果掌握了“道”理,便可对其子事物的本质以 及变化有所认识;便可“抱一而为天下式”,为我们正确处理事物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有人说,老子之书,以“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构成,如果说“道经”是形而上的,“德经”是形而下的,那么,此书并没有执着于形而上,也没有执着于形而 下,其目的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世人常以为老子是讲“出世”的,若真是出世者,则不必讲“德经”,只要有“道经”即足矣。故而老子道德经的实质是忧 世救民。

       可以说,孔子是在继承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在阐释这个“德”的深意的时候,抓住了最根本、最关键的点,所以他说“志于道,据于德,用于仁,游于艺”。孔子的 思想,实际上与《德道经》是相通的,只是被后来的儒家的继承人切断了、阉割了,缩水了,把精华丢失了。如果,能够真实地保持《老子·德道经》和正确的儒学 系统同步地展开,那么儒学同样是入世的主流。儒学,的确在古代是做人的一个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提法,跟老子的提法具有异曲同工之 妙。--“修之身,其德乃真”,都是在强调在自己身心当中,进行修证、求证,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的能量。
  • 最新评论
  • 更多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您现在使用手机,请将这个二维码存入相册,再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相册。
楼主 | 站龄:0年
kathy [站内短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网条款 | 赞助我们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7-2014 atlanta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